太原市
①1947年由陽曲縣析置,為山西省會。治所即今山西太原市。
②集鎮名。即今福建將樂縣北大源鄉。《清一統志·延平府》“高灘市”條下:“太原市,在(將樂)縣北八十里隆溪上都。”
別稱并州。古稱晉陽。在山西省中部。省人民政府駐地。面積6988平方千米(市轄區1460平方千米)。人口327.3萬(市轄區250.3萬)。轄小店、迎澤、杏花嶺、尖草坪、萬柏林、晉源6區和清徐、陽曲、婁煩3縣,代管古交1縣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杏花嶺區。太原之名取於《尚書·禹貢》“既修太原”一語。據《尚書大傳》:“大而高平者謂之太原。”可見“太原”是以當地地形而得名。商為唐國。西周為北唐。春秋為晉陽邑,以晉水得名。戰國屬趙,曾為趙國都。秦王政元年(前246年)攻取,置晉陽縣,為太原郡治。西漢因襲。東漢至北魏為并州、太原郡治。北齊河清四年(565年)移晉陽縣於汾水東,武平六年(575年)於晉陽縣舊城置龍山縣。隋開皇十年(590年)改龍山縣為晉陽縣;改晉陽縣為太原縣。隋末移入并州城,同為并州治。唐長壽元年(692年),一作天授元年(690年)建并州為北都,神龍元年(705年)罷;開元十一年(723年)升為太原府,建北都;天寶元年(742年)改稱北京。五代後唐以太原府為西京,又改稱北京。北漢割據,建都於此。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平北漢,毀其城,廢晉陽、太原二縣,另置平晉縣於故城東北,置并州於榆次縣(今區),七年移陽曲縣自三交寨(今太原市西北十里舖)於唐明鎮(今太原市區),又移並州來治。嘉祐四年(1059年)復升并州為太原府,為河東路治。金為河東北路治。蒙古太祖十三年(1218年)置太原路。元大德九年(1305年)改冀寧路。明為太原府治,山西省會;洪武四年(1371年)移平晉縣於汾水西故晉陽城南,八年改名太原縣,治今太原市西南晉源鎮。清因之。1912年廢府留縣,仍為山西省會。1921年設太原市政公所。1927年設太原市。1947年太原縣改名晉源縣。1949年為山西省轄市(地級)。1958年設古交工礦區,陽曲、清徐、交城三縣撤銷併入,1960年三縣恢復交城縣劃歸晉中專區。1972年婁煩縣劃入。1988年古交工礦區改市。地處太原盆地北部。汾河、瀟河、屯蘭河、大川河、柳林河、凌井河、楊興河流經境內。屬南溫帶半乾旱氣候。農產以小麥、稻、玉米、穀子、高粱、豆類、薯類、油料作物為主。礦產有煤、鐵、錳、銅、鋁土、鉛、石膏、硫黃、石灰石、明礬、白雲石、石英等。工業有煤炭、冶金、機械、化工、電力、建材、紡織、電子、醫藥、食品等,是全國重要的能源和特種鋼基地。交通有同蒲、石太、太焦、京原、太古嵐鐵路和石太、太交、石太高速公路、108、208、307國道等。有山西大學、山西財經大學、山西醫學院、山西工業大學等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多所。名勝古蹟有晉祠、雙塔寺、崇善寺、天龍山石窟、龍山石窟、竇大夫寺、純陽宮、晉陽城遺址、三國城等。
太原市字典分解
太原市的解釋 山西省省會。在省境中部、汾河沿岸,同蒲、石太、太焦、太古嵐等鐵路在此相交。古名晉陽、并州。地處太原盆地中心。1927年設市。人口2135萬(1995年)。附近
太原的解釋 [Taiyuan] 中國山西省省會。位於省中部,汾河縱貫,面積3044平方公里,人口 177萬。省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最大的工業城市,以冶金、煤炭、化工為主
市國語字典 市 shì 做買賣或做買賣的地方:開市。菜市。市井(街,市場)。市曹。市儈(舊指買賣的中間人、唯利是圖的奸商;現泛指貪圖私利的人)。 買:市義。市恩(買好,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