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鎮
①唐代北邊七鎮之一。即今北京市平谷縣。《資治通鑑》:唐會昌元年(841),雄武軍吏吳仲舒至京師,對宰相李德裕曰:“幽州糧食皆在媯州及北邊七鎮。”胡註:“檀州有大王、北來、保要、鹿固、赤城、邀虜、石子七鎮。”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於此置平谷縣。
②清置,屬鄠縣。即今陝西戶縣東北大王鎮。
(1)古鎮名。(1)唐代北邊七鎮之一。即今北京市平谷區。唐會昌元年(841年),雄武軍吏吳仲舒入京師謂宰相李德裕曰:幽州糧食皆在媯州及北邊大王、北來、保要、鹿固、赤城、邀虜、石子七鎮,即此。金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升為平谷縣。(2)即今河北省徐水縣西大王店。北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燕王德昭屯兵大王鎮,即此。(2)今鎮名。(1)在河北省安新縣北部。面積71平方千米。人口2.6萬。鎮人民政府駐大王,人口2270。以近大王淀得名。1953年設鄉,1958年併入新安公社。1961年析置大王公社,1984年復鄉,1992年改鎮。產小麥、玉米、棉花、高粱及蘆葦。有服裝、拔絲、制磚、糧食加工等廠。安容公路經此。(2)在山西省芮城縣中西部。面積132平方千米。人口2.9萬。鎮人民政府駐新興村,人口3350。因原駐地大王得名。1958年屬衛星公社。1960年設大王公社,1961年駐地遷新興村。1984年設大王鄉,1996年改大王鎮。2001年原古仁鄉的五個村劃歸大王鎮。地處中條山南麓坡地,瀕臨黃河,溝壑縱橫。主產小麥、棉花、甘薯,並產蘋果、棗、藥材。有建材加工等廠。公路通芮城、平陸、永濟、陝西等地。有呂洞賓曾修行的九峰山。(3)在安徽省滁州市南譙區東部。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1.3萬。鎮人民政府駐大王,人口1200。產稻、小麥、藺草、大蒜、瓜果等。有草蓆、羊毛衫、印刷、輪窯等廠。合寧公路經此。鎮東北濮家墩有商周文化遺址。(4)在山東省廣饒縣東南部。面積118平方千米。人口8.3萬。鎮人民政府駐大王橋,人口3.9萬。《大清一統志》載:“大王橋,唐建。壽光城西南,尚有碑存。”相傳,此橋為陽河上橋中之冠,故名大王橋。明初李、唐、顧、朱等姓先後遷至橋兩端沿河岸定居,村以橋名。1955年為廣饒縣第二區,1958年改為大王公社,1984年改名為大王鎮。因鎮人民政府原駐大王橋而得名。2001年西營鄉併入。陽河、裙帶河流經。淄河流經兩界。產小麥、玉米、大豆、花生、蔬菜、水果。是東營市蔬菜生產基地之一。西營西瓜有名。產紅富士蘋果。有造紙、印刷、建材、機械、化工、石棉、橡膠、農副產品加工等廠。毛筆素負盛名。濰高公路橫跨東西,河青公路縱貫南北。古蹟有壟丘、西營遺址、馬鳴寺碑、大王傅家遺址、東呂古墓。(5)在河南省靈寶市東北部、黃河南岸。面積120平方千米。人口6.2萬。鎮人民政府駐乾店,人口1180。因舊時臨大道設店,飲水奇缺得名。鎮因境內大王村得名。大王村,傳春秋時有一大王死在此地,且建有大王廟,故名。1958年建紅旗公社,1960年改大王公社,1984年改鄉,1994年置鎮。主產小麥、玉米、棉花等,特產蘋果、大棗等。有化工、建材、軋花、農機修配等廠。隴海鐵路、310國道經此。(6)在湖北省陽新縣北部。面積83平方千米。人口4.7萬。鎮人民政府駐大王殿,人口3500。以廟得名。1949年屬陽新縣第一區。1952年為大王鎮,1958年屬金海公社,1961年屬太子區。1975年置大王公社,1984年復置大王鎮。主產稻、甘薯、小麥、棉花,盛產苧麻。有輕工機械、鑄造、農機、水泥預製件、竹木器等廠。大黃公路經此。(7)在四川省南部縣中部。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3.6萬。鎮人民政府駐大王,人口 2440。以寺廟得名。1950年設大王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改鄉。1992年併入定水鎮。1994年由定水鎮析出置大王鎮。主產稻、小麥、玉米、蠶繭等。盛產棉花。有軋花廠。唐巴公路經此。(8)在陝西省戶縣北部。面積30平方千米。人口3.6萬。鎮人民政府駐大王,人口 3700。鎮以駐地名。明代已稱大王鎮。清、民國初因之,後撤鎮。1950年置大王鎮,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鎮。產小麥、玉米、棉花、稻、花生等。有電子、化工、造紙、機械、電子儀表、紡織、化肥、水泥、製藥、建材、食品等廠。西寶公路南線、鹹戶公路在此交會。
大王鎮字典分解
大王的解釋 (1) [King]∶古代對君主或諸侯的敬稱;統治一個大的疆域的君主大王及宗室所賜幣帛,盡以與軍吏、士大夫。——漢· 劉向
鎮國語字典 鎮 (鎮) zhèn 壓:鎮尺(用金屬、玉石等製成的尺形文具,用來壓書和紙。亦稱“鎮紙”,“壓尺”)。鎮痛。 以武力維持安定:鎮壓(用強力壓制,不許進行政治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