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口
清口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①即泗口。又名淮泗口、清河口。古泗水入淮之口。《漢書·地理志》、《水經·濟水》 云: 泗水至睢陵縣 (今江蘇盱眙縣西北)南入淮。酈注以為在角城 (今江蘇淮陰市西南) 入淮。因泗水一名清水,故名。泗水為中原水運要道,清口扼南北交通咽喉,為歷代戰爭要地。《陳書·吳明徹傳》: 太建九年 (577) 北伐,至呂梁,“周遣上大將軍王軌將兵救之。軌輕行自清水入淮口,橫流豎木,以鐵鎖貫車輪,遏斷船路……明徹仍自決其堰,乘水勢以退軍,冀其獲濟。及至清口,水勢漸微,舟艦並不得渡,眾軍皆潰,明徹窮蹙,乃就執”。又 《資治通鑑》: 唐乾寧四年 (897),朱全忠舉兵擊楊行密,遣將龐師古領徐、宿、宋、滑七萬之兵 “營於清口”,皆此。金、元後,黃河奪淮入泗,清口遂為河防要地。明、清時成為黃河、淮水交會之處。
②即古汶水入濟之口,在今山東梁山縣東南。以下濟水即通稱清水。《水經·濟水篇》: 濟水 “又東北過壽張縣西界安民亭南,汶水從東北來注入”。酈道元註: “濟水又北,汶水注之,戴延之所謂清口也。” 《資治通鑑》: 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 (450),蕭斌 “使王玄謨戍碻磝,申坦、垣護之據清口”。即此。
③明清時指淮水入黃河之口為清口。在今江蘇淮陰縣西南馬頭鎮西北。因淮水經洪澤湖沉澱後水流較黃河之水清而得名。後因黃淮交會處變遷,清口亦隨之移位。明萬曆以前清口只起沖刷黃流的作用,萬曆後江淮運河北口先與淮河相會,然後經清口與黃河相會,清口不僅為黃淮交會之所,也是糧運咽喉之地,為南北漕運重地。
(1)古泗水入淮之口。又稱泗口、清河口,因古泗水一名清水,故名。在今江蘇省淮安市西北。地當南、北交通咽喉,淮上軍事要地,屯兵戍守。南朝陳太建十年(578年),吳明徹為北周王軌敗於清口;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韓世忠控扼清口以御金。皆指此。金、元以後黃河奪泗入淮,清口遂為河防要地。潘季馴《河防一覽·河防險要》:“清口乃黃、淮交會之所。”(2)古汶水入濟之口。在今山東省梁山縣東南。此下濟水即通稱清水。南朝宋元嘉二十七年(450年),蕭斌使申坦、垣護之據清口,即此。
詞語分解
- 清口的解釋 清爽可口;爽口
- 清的字典解釋 清 ī 水或其他液體、氣體純淨透明,沒有混雜的東西,與“濁”相對:清水。清泉。清流(a.澄澈的水流,如“一股清清”;b.舊時指負有名望,不肯與權貴同流合污的士大夫)。清澈。清碧。清朗。清新。清醇。月白
- 口的字典解釋 口 ǒ 人和動物吃東西和發聲的器官(亦稱“嘴”):口腔。口才。口齒。口若懸河。 容器通外面的地方:瓶子口。 出入通過的地方:門口。港口。 特指中國長城的某些關口(多用作地名):古北口。喜峰口。 破裂的
歷史地名推薦:鄖關
西漢置,即今湖北鄖縣。《史記· 貨殖列傳》: “南陽西通武關、鄖關。” 《漢書·地理志》 漢中郡長利縣: “有鄖關。”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清口歷史
猜你喜歡
胡弩鎮的歷史解釋
唐置,屬安西都護府。琵琶谷口的歷史解釋
在今湖北鄖縣東。水經夜氣存的歷史解釋
孟子卷六告子上雖存乎淖齒的歷史解釋
前又作卓齒踔齒悼齒。目無王法的歷史解釋
不把國家法律放在眼裡辛立莊的歷史解釋
即今河北高碑店市東南邵陵瓜的歷史解釋
泛指甜美的瓜果。唐李心非巷議的歷史解釋
史記秦始皇本紀人聞令牛王寨的歷史解釋
在安徽省廬江縣西部,籠鳥池魚的歷史解釋
並列關在籠里的鳥,養壽長的歷史解釋
清滿洲正白旗人,呼爾垂釣翁的歷史解釋
源見渭濱垂釣。指呂尚陳茂烈的歷史解釋
字時周,莆田今屬福建下淡水的歷史解釋
在今台灣省屏東縣南。勐遮縣的歷史解釋
舊縣名。年以版納勐遮阿剌古山的歷史解釋
在今青海樂都縣東北。刑於之化的歷史解釋
謂以禮法對待。詩大雅劍拔弩張的歷史解釋
漢書王莽傳省中相驚傳丁江市的歷史解釋
即今江西吉水縣東南丁王希賢的歷史解釋
生卒元東魯人,字伯潛
相關歷史
![清口_清口在哪裡_歷史地名](/img/7/d01/nBnau4Wa4lWZ3dHZj9ycldWYtl2Lt92YucmbhdnbhlGZpNmLt9yL6MHc0RH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