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寺
在今浙江鄞縣東二十里寶幢鎮阿育王山下。相傳西晉太康二年(281)僧人慧達首建舍利塔藏釋迦牟尼遺骨。東晉義熙元年(405)建寺。《輿地紀勝》卷11慶元府:釋迦如來真身舍利塔,“按寺碑云:東晉義熙初,以塔之出現,肇創茲寺。至梁武帝賜名阿育王(寺)”。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廣利禪寺。明洪武十五年(1382)又改名育王禪寺。《清一統志·寧波府二》:阿育王寺“在鄞縣東阿育王山中。……有阿育王所造真身舍利塔。又有宸奎閣,藏宋仁宗御書。蘇軾撰碑記”。今寺為清以後陸續重建,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等。舍利殿中有石舍利塔,殿後壁嵌唐石雕護法神,殿前月台兩側有歷代碑刻。為我國著名佛教禪宗寺院。唐代高僧鑒真東渡日本前曾居此寺。
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寶幢鎮。始建於西晉太康三年(282年)。時僧人劉薩訶(開山祖慧達)在此地下得一舍利塔,傳為公元前3世紀印度阿育王所造八萬四千塔之一,內藏佛祖釋迦牟尼遺骨。東晉義熙元年(405年),敕建塔、亭和禪室。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始建寺院,梁普通三年(522年)賜名阿育王寺。其後寺名雖有更改,但俗稱一直沿用阿育王寺。素有“東南佛國”之稱。幾經興衰,現存建築為清以後陸續重建。占地8萬平方米。依山而築,中軸線上有阿耨達池、天王殿、大雄寶殿、舍利殿、法堂等。舍利殿中設舍利塔一座,內置七寶鑲嵌的木塔,傳為劉薩訶當年持來之塔。殿前月台兩側置歷代碑刻多種。寺西側有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建磚塔,高36米,六面七層,內可通達頂層。
阿育王寺字典分解
阿育的解釋 象聲詞。呼痛聲。 章炳麟 《新方言·釋詞》:“若今時小兒痛,父母以口就之曰‘燠休’代其痛也。今人呼曰‘燠休休’,或呼‘如由’,或轉呼曰‘阿育’,皆一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