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寧縣
①西晉置,屬西平郡。治所即今青海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東南長寧鄉。《十六國春秋》:西晉永嘉五年(311),張寔討曹祛於西平,“別遣從事田迥、王豐率騎八百, 自姑臧西南,出石驢,據長寧”。即此。北魏廢。
②東晉安帝時置,為長寧郡治。治所在今湖北荊門市西北三十里。南朝宋明帝時為永寧郡治。隋開皇十八年(598)改為長林縣。
③北齊置,屬長寧郡。治所在今山西神池縣境。隋開皇十九年(599)改開陽縣。
④北周改秭歸縣置,為秭歸郡治。治所在今湖北秭歸縣西北歸州鎮。隋開皇初改為秭歸縣。明洪武十年(1377)改為長寧縣,治所在今湖北秭歸縣歸州鎮東南。十三年(1380)改為歸州。
⑤唐武德三年(620)分澄城縣置,屬同州。治所在今陝西澄城縣西北四十里長寧村。因長寧河得名。貞觀八年(634)廢。
⑥唐上元元年(674)析江陵縣置,屬荊州。治所在今湖北荊沙市荊州區(江陵縣故城)西。大曆六年(771)廢。
⑦北宋置,屬羈縻安化中州。治所在今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東北。元廢。
⑧遼置,為永州治。治所在今內蒙古昭烏達盟翁牛特旗東北新蘇莫蘇木巴彥諾爾嘎查古城(俗稱達爾罕廟)。金屬臨潢府。元廢。
⑨明洪武五年(1372)改長寧州置,屬敘州府。治所在今四川長寧縣南七十里雙河鎮。民國初屬四川永寧道。1928年直屬四川省。1950年遷治安寧鎮,即今長寧縣。
⑩明隆慶三年(1569)析河源、英德、翁源縣置,屬惠州府。治所在鴻雁洲(今廣東新豐縣東北)。萬曆元年(1573)移今新豐縣。1914年改名新豐縣。
(11)明萬曆四年(1576)分安遠縣置,屬贛州府。治所即今江西尋烏縣。1914年改為尋鄔縣。
(12)清雍正五年(1727)置,屬奉天府。治所在白都訥(今吉林松原市)。乾隆元年(1736)廢。
(1)古縣名。(1)東晉安帝置,治今湖北省荊門市西北。為長寧郡治。南朝宋泰始中為永寧郡治。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長林縣。(2)北周武帝改秭歸縣置,治今湖北省秭歸縣西北秭歸鎮。為秭歸郡治。隋開皇初復名秭歸縣。(3)北齊置,治今山西省神池縣境。為長寧郡治。隋開皇十九年(599年)改名開陽縣。(4)唐武德三年(620年)析澄城縣置,治今陝西省澄城縣西北長寧河南岸。屬同州。貞觀八年(634年)廢。(5)唐上元元年(674年)析江陵縣置,治今湖北省江陵縣西。與江陵縣同為江陵府治。大曆六年(771年)廢。(6)遼太祖平渤海,遷顯德府長寧縣民置,治今內蒙古自治區翁牛特旗東北新蘇莫蘇木巴爾諾爾。乾亨末後為永州治。元廢。(7)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治今吉林省松原市。屬奉天府。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廢。(2)古舊縣名。(1)明隆慶三年(1569年)分歸善、翁原、英德三縣地置,治今廣東省新豐縣東北。屬惠州府。萬曆六年(1578年)移治今新豐縣。1914年改名新豐縣。(2)明萬曆四年(1576年)分安遠縣馬蹄岡置,治今江西省尋烏縣。屬贛州府。因與四川、廣東兩省長寧縣重複,1914年改為尋鄔縣。又因原名生僻,1957年改名尋烏縣。以縣東有尋鄔水而得名。(3)今縣名。在四川省南部。屬宜賓市。面積975.2平方千米。人口42.6萬。轄11鎮、9鄉。縣人民政府駐長寧鎮。取“長久安寧”之意故名。唐久視元年(700年)置羈縻淯州,後又置長寧州,屬瀘州都督府。北宋熙寧八年(1075年)廢,置淯井監,屬瀘州。政和四年(1114年)改為長寧軍,並置武寧縣為軍治。宣和三年(1121年)廢縣為堡,次年改為寨。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置安寧縣,屬長寧軍。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廢安寧縣入長寧軍。泰定二年(1325年)改長寧軍為長寧州。明洪武五年(1372年)降州為長寧縣,屬敘州府。清因之。1913年屬下川南道,1914年屬永寧道,1928年直屬四川省。1950年屬川南行署區宜賓專區,1952年屬四川省宜賓專區。1968年屬宜賓地區,1996年屬宜賓市。地處四川盆地南緣低山丘陵地帶,丘陵約占總面積65%。長寧河自南入境,北流貫縣境,納溪流十餘條出境入長江。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農產有稻、小麥、玉米、薯類、甘蔗、茶葉、蠶繭,並產茯苓、雷丸、巴豆等藥材。天然氣儲量豐富,並有煤、銅、錳、重晶石、岩鹽、大理石及硫鐵礦。有化肥、玻璃、農機、建材、釀造等工業及天然氣採集輸送。竹製工藝品著名。江高、宜長、江長公路縱橫縣境。縣烈士陵園內建有餘澤鴻烈士紀念館。名勝古蹟有“蜀南竹海”、仙寓洞、葡萄井、石筍及東漢岩墓。境內出露古生代寒武繫到中生代白堊系的完整地層,因有“西南地質博物館”之稱。
長寧縣字典分解
縣國語字典 縣 (縣) xiàn 中國省級以下的一種行政區劃。 縣 (縣) xuán 古同“懸”。 筆畫數:7; 部首:厶; 筆順編號:251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