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稜兩可
模稜兩可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舊唐書.蘇味道傳》載:唐朝蘇味道為宰相,遇事怕擔責任。嘗對人說:“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摸稜以持兩端可矣。”摸,通“模”。後因以“模稜兩可”形容對事情的雙方不置可否,是非不分。《明史.余珊傳》:“堅白異同,模稜兩可,是蓋大奸似忠,大詐似信。”
主謂 模稜,原作“摸稜”。指有稜角的東西,兩面都可以。比喻對事情沒有個明確肯定的看法或態度,認為這樣也行,那樣也可以。語本《舊唐書·蘇味道傳》:“嘗謂人曰:‘處事不欲決斷明白,若有錯誤,必貽咎譴,但模稜以持兩端可矣。’時人由是號為‘蘇模稜’。”柳建偉《王金栓上校的婚姻》:“瞎子掐指算了算,說了一句模稜兩可的話:‘你是多妻之命。’”△貶義。多用於對待事物的態度。→含糊其辭 不置可否 隱約其辭 ↔涇渭分明 旗幟鮮明 明辨是非 黑白分明。也作“模稜兩端”、“含糊兩可”
詞語分解
- 模稜的解釋 不明朗;不加可否模稜兩可詳細解釋亦作“ 模稜 ”。喻遇事不置可否,態度含糊。 宋 陸游 《老健》詩:“不怪模稜嗤了了,但驚紾臂勸徐徐。” 明 吾邱瑞 《運甓記·太真絕裾》:“若首鼠模稜,負恩不報
- 兩可的解釋 兩種可能都行我去不去兩可詳細解釋.同時認可兩種相反或對立的事物。 春秋 末 鄭國 思想家 鄧析 的哲學思想之一。《列子·力命》:“ 鄧析 操兩可之説,設無窮之辭。”.可此可彼;兩者均可。《晉書·隱逸
歷史典故推薦:饕口饞舌
饕:貪婪。指貪吃的人。《歧路燈》三三回:“但只見長胾大臠,暖烘烘雲蒸霞蔚而至;饕口饞舌,雄赳赳排山倒海而來。” 並列 貪吃的人。《歧路燈》回:“但只見長胾大臠,暖烘烘雲蒸霞蔚而至;~,雄赳赳排山倒海而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模稜兩可歷史
猜你喜歡
霍州的歷史解釋
金貞祐三年置。以霍山湯兆京的歷史解釋
字伯閎,宜興今屬江蘇柳林集的歷史解釋
即今山東巨野縣西南柳那處的歷史解釋
亦作那口。春秋時楚地九疇的歷史解釋
源見龜疇。指傳說中天南釗的歷史解釋
明陝西渭南人,字希古覆車繼軌的歷史解釋
源見前車之鑑。前面的盤信鎮的歷史解釋
在貴州省松桃苗族自治楊汝諧的歷史解釋
清江蘇華亭人,字端揆順德府的歷史解釋
蒙古中統三年改邢州置富陽鎮的歷史解釋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富川韓思彥的歷史解釋
字英遠,鄧州南陽今屬蕭道度的歷史解釋
南朝宋時人,齊高帝長姑射的歷史解釋
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河鼓星的歷史解釋
爾雅釋天何鼓謂之牽牛俗易風移的歷史解釋
荀子樂論樂者,聖人之陳懋仁的歷史解釋
明浙江嘉興人,字無功上蔡悲的歷史解釋
同上蔡蒼鷹。唐儲嗣宗溥?的歷史解釋
清末貴族。愛新覺羅氏東遷的歷史解釋
集鎮名。在浙江省湖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