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網漏吞舟

網漏吞舟

指漢初實行寬鬆政策,好象法網能夠漏掉吞吃船隻之大魚。此典比喻刑法寬鬆;或形容刑律不嚴而使重大罪犯漏網。司馬遷在撰寫《史記·酷吏列傳》開篇里概括說:漢朝興起,廢除秦朝嚴刑苛法而實行寬鬆,壓抑奸巧而提倡忠厚,法網寬鬆得好象可以漏掉吞吃船隻之大魚,然而官吏治理成績卻很好,地方上不為非作歹,老百姓太平安樂。由此看來,國家安定在於道德力量,不靠嚴刑苛法。此典又作“漏網”、“漏魚”、“網漏鯨鯢”、“漏網之鯨”、“吞舟疏漏”、“魚失吞舟”。

【出典】:

《史記》卷122《酷吏列傳·序》3131頁:“太史公曰:漢興,破觚(gū姑,古代方正有稜角之盛酒器)而為圜(yuán圓,同“圓”。意為把方正有稜角之酒器改為圓形酒器。比喻法制之重大改變,由秦代之繁規苛法改為簡約寬厚之法律,漢初僅頒約法三章),(zhuó酌,削)雕(diāo凋,雕刻之花紋,比喻華麗裝飾)而為朴(意為削去器物上雕刻花紋華麗裝飾而使它回復原來樸素形態,即返樸歸真,抑奸巧而倡忠厚),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zhēng zhēng爭爭,淳厚美盛之態勢),不至於奸,黎民艾(yì藝,通“乂”,治理)安(太平無事)。由是觀之,在彼(指任德)不在此(指任刑)。”

【例句】:

唐·房玄齡等撰《晉書·顧和傳》:“導問和:‘卿何所聞?’答曰:‘明公作輔,寧使網漏吞舟,何緣采聽風聞,以察察為政。’導咨嗟稱善。” 唐·李白《天長節使韋公德政碑》:“雖軒後至道,由聞蚩尤之師;今網漏吞舟,而胡夷起於轂下。” 唐·杜甫《建都十二韻》:“牽裾恨不死,漏網辱殊恩。” 唐·元稹《對父殺牛判》:“令不惟反,政是以常,縣恐漏魚,州符佩犢。” 唐·元稹《幽州平告太廟祝文》:“物盛而微,墉崇則毀,網漏鯨鯢,隟開螻蟻。” 明·湯顯祖《南柯夢記》:“有禮有法,國中無漏網之鯨。” 清·楊觀潮《夜香台持齋訓子》:“一口氣疾惡如仇,還只恨吞舟疏漏。” 清·唐孫華《客談維揚事重有感》:“鼠因憑社熏難入,魚失吞舟網尚疏。”


主謂 網漏,借指法網疏寬;吞舟,吞舟之魚,借指巨奸大惡。網眼稀得把吞舟的大魚都漏掉了,比喻法令不嚴,重大罪犯得以逃避法網。語本《史記·酷吏列傳序》:“漢興,破觚而為圜,斫雕而為朴、網漏於吞舟之魚,而吏治烝烝,不至於奸,黎民艾安。”《宋書·沈攸之傳》:“泰始開闢,~。”宋·陸游《賀謝樞密啟》:“~,示太平之寬大;雲光膚寸,澤庶物之焦枯。”△貶義。多用於描寫法令太寬致使壞人漏網。→漏網之魚 ↔天羅地網

網漏吞舟字典分解

成語網漏吞舟的解釋 網:漁網,比喻法網;吞舟:吞舟的大魚,比喻大奸。網裡漏掉吞舟大魚。比喻法律太寬,使重大的罪犯也能漏網。

吞舟的解釋 [crime-steeped person as big fish that can devor ship] 指能吞船的大魚,喻罪行極大的人吞舟是漏。&mdas

順便了解:網目不疏【歷史典故】

比喻法令細密。《世說新語.言語》:“劉公幹以失敬罹罪,文帝問曰:‘卿何以不謹於文憲?’楨答曰:‘臣誠庸短,亦由陛下網目不疏。’”

網漏吞舟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