萑苻之盜

萑苻之盜怎么寫好看

萑苻之盜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左傳.昭公二十年》:“鄭國多盜,取人於萑苻之澤(萑,音huān)。大叔悔之曰:‘吾早從夫子,不及此。’興徒兵以攻萑苻之盜,盡殺之。盜少止。”晉.杜預註:“萑苻,澤名。於澤中劫人。”

萑苻澤為春秋國之地。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50年),鄭國發生了奴隸起義,大批奴隸進入萑苻之澤。鄭執政者子太叔兵鎮壓,起義者英勇抵抗,全部壯烈犧牲。歷代封建統治階級將此次起義冠以惡名,稱之為“盜”。後遂以“萑苻”指代強盜。

唐.李商隱《有感二首》其一:“何成奏雲物,直是滅萑苻。”此以“萑苻”比“露事變”,宦官仇士良率兵追殺,猶如捕盜一般。

詞語分解

  • 萑苻的解釋 .澤名。《左傳·昭公二十年》:“ 鄭國 多盜,取人於 萑苻 之澤。” 杜預 註:“ 萑苻 ,澤名。於澤中劫人。”一說,凡叢生蘆葦之水澤皆可謂之萑苻之澤,見 楊伯峻 《春秋左傳注》。後以稱盜賊出沒之處。
  • 盜的解釋 盜 à 偷竊,用不正當的手段營私或謀取:盜竊。盜賊。盜伐。盜掘。盜運。盜賣。盜用。盜名欺世(亦稱“欺世盜名”)。 偷竊或搶劫財物的人:海盜。強盜。竊國大盜。 匪竊偷 筆畫數:; 部首:皿; 筆順編號

歷史典故推薦:跼天促地

窘迫無路。王維城《新樂府》:“華工苦,華工苦,跼天促地無門訴。” 見“局天蹐地”。王維誠《新樂府》:“華工苦,華工苦,~無門訴。”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萑苻之盜歷史

相關歷史

萑苻之盜_萑苻之盜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