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於中而形於外

歷史字典解釋

中:指內心。外:指外表。 內心是真誠的就會表現在外表上。 後也泛指“有諸內必形諸外”。語出《禮記.大學》:“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題未定”草》:“西崽之可厭不在他的職業,而在他的‘西崽相’。這裡之所謂‘相’,非說相貌,乃是‘誠於中而形於外’的,包括著‘形式’和‘內容’而言。”吳孟復《方望溪先生遺集序》:“惟其誠於中而形於外,故其文為有本之文。”

歷史典故推薦:設醴與鉗市

《漢書.楚元王傳》:“初,元王(楚元王劉交)敬禮申公(漢時魯人,名培)等,穆生(漢時魯人,他和申公、白生少年時都和劉交共同學《詩》於浮丘伯,為同窗好友)不嗜酒,元王每置酒,常為穆生設醴(一種甜酒)。及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誠於中而形於外歷史

相關歷史

誠於中而形於外_誠於中而形於外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