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經地義
指正確而不可改變的道理。公元前519年,周王室發生王子朝之亂。周敬王避居洛陽城外,兩年後,晉國執政大夫趙鞅召集諸侯會於黃父,並令各出糧食、軍隊,以為次年勤王之用。鄭國大夫子太叔亦與此會,趙簡子便向他問起接人待物之禮。子太叔回答道:“您所問的都是儀式而不是禮。我聽我國原來的執政大夫子產說過,禮是天、地、人所必須遵循的共同規範。所以歷代先王莫不尊崇禮。”一席話說得趙簡子十分佩服,表示要“終身守此言”。
【出典】: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子太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焉。對曰:‘是儀也,非禮也。’簡子曰:‘敢問何謂禮?’對曰:‘吉也聞諸先大夫子產曰:‘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簡子曰:‘鞅也請終身守此言也。’”
【例句】:
晉·潘岳《世祖武皇帝誄》:“詠言孝思,天經地義;問誰贊事,英彥髦士。”
並列 經,常規、原則。義,正理。指不容置疑的法則或道理。也比喻理所當然,無可非議。語本《左傳·昭公二十五年》:“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李存葆《高山下的花環》:“在人民之中,~也應該包括你——我心愛的妻子!”△常用於事理方面。→理所當然 ↔豈有此理
天經地義字典分解
成語天經地義的解釋 經:規範,原則;義:正理。天地間歷久不變的常道。指絕對正確,不能改變的道理。也指理所當然的事。
天經的解釋 (1).天之常道。 唐 李白 《獻從叔當塗宰陽冰》詩:“金鏡霾六國,亡 新 亂天經。” 漢 班固 《典引》:“躬奉天經,惇睦辨章之化洽。” 唐 柳宗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