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甚解
原指讀書不咬文嚼字,而領會要旨。現在指領會不求深刻,只停留在一知半解。陶潛(372-427年),又名淵明,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我國著名的田園詩人。出身士族,家道中落。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低微官職。當時正值士族門閥地主把持政權之時,官場黑暗腐敗,乃決心歸隱。其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農村生活,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其精煉,具有獨特風格,對後世影響很大。陶淵明年少時,志趣高遠脫俗,曾經寫了篇《五柳先生傳》以明其志。其中說:“這位先生也不知是何許人,姓名字號都不清楚,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故以五柳先生為號。他性情閒靜,不愛說話,不追求榮華富貴,喜好讀書,讀書時領會文章的主旨而不在詞句上浪費工夫,每次遇到書中意旨和自己相合,便高興地忘記了吃飯。”
【出典】:
《宋書》卷93《陶潛傳》2286頁:“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欣然忘食。”
【例句】:
明·朱國禎《涌幢小品·己丑館選》:“讀書不求甚解,此語如何?曰靜中看書,大意瞭然。”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4回:“姑娘聽了,也不求甚解,但點點頭。” 孫中山《民族主義第六講》:“普通人讀書,雖然常用那一段話做口頭禪,但是多是習而不察,不求甚解,莫明其妙的。”
述賓 原指讀書只求領會精神實質,而不刻意於咬文嚼字。現多指學習不認真,不求深入理解。語出《陶淵明集·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劉衛華、張欣武《哈佛女孩劉亦婷》:“如果大人在傳授知識的時候遇到難點、疑點就繞過去,孩子就會養成~的壞習慣,日後在學習上肯定會把漏洞百出當正常。”△用於描寫讀書不認真,也指讀書的一種方法,只要大概了解,不必去追根究底。 →囫圇吞棗 生吞活剝 ↔窮源竟委 拔樹尋根 尋根究底
不求甚解字典分解
成語不求甚解的解釋 甚:很,極。只求知道個大概,不求徹底了解。常指學習或研究不認真、不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