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吞象
歷史字典解釋:
《山海經.海內南經》(卷三):“巴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君子服之,無心腹之疾。其為蛇青黃赤,一曰青蛇、黑蛇。”
傳說中的巴蛇長八百尺,能吃掉大象,三年後才吐出骨頭。原是指巴蛇之大,後以“蛇吞象”比喻貪得無饜。
明.佚名《韓湘子升仙記》:“人心不足蛇吞象,世事無窮水盪砂。”
主謂 比喻貪得無厭或不自量力。《喻世明言》卷2:“貪痴無底蛇吞象,禍福難明螳捕蟬。”△貶義。多用於情性方面。
詞語分解
- 蛇吞象的解釋 《山海經·海內南經》:“ 巴 蛇食象,三歲而出其骨。”後以“蛇吞象”形容貪婪之甚。 元 劉致 《端正好·上高監司》套曲:“則這二攢司過似蛇吞象,再差十大戶猶如插翅虎。”如:人心不足蛇吞象。
- 象的字典解釋 象 à 哺乳動物,是地球上最大的動物,多產在印度、非洲等熱帶地區,門牙極長,可用於雕刻成器皿或藝術品:象牙。象牙寶塔(喻脫離民眾和生活的文學家、藝術家的小天地)。 形狀,樣子:形象。景象。氣象。現象。
歷史典故推薦:學貫中西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十一回:“本領事久聞這位某觀察,是曾經某制軍保舉過他留心時務、學貫中西的。”
![蛇吞象_蛇吞象介紹_歷史知識](/img/7/267/n5Gcucmbhp3LzV2Zh1Wav02bj5yZuF2duFWakl2Yu02LvoDc0RHa.jpg)
![蛇吞象_蛇吞象介紹_歷史知識](/img/c/93a/cmbw5yb1NWdpp2LzV2Zh1Wav02bj5yZuF2duFWakl2Yu02LvoDc0RHa.jpg)
猜你喜歡:
![蛇吞象_蛇吞象介紹_歷史知識](/img/f/b0d/0Xfn1WS0NncpZmLtVGdpt3e.jpg)
{{item.username}}
{{@item.content}}{{if item.fback}}
管理員回覆:{{item.fback}}
{{/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