麈尾燒卻
《南史.陳顯達傳》:“顯達謙厚有智計,自以人微位重,每遷官常有愧懼之色,子十餘人,誡之曰:‘我本意不及此,汝等勿以富貴陵人。’家既豪富,諸子與王敬則諸兒並精車牛,麗服飾。當世快牛稱陳世子青、王三郎烏、呂文顯折角、江瞿曇白鼻,而皆集陳舍。顯達知此不悅。及子休尚為郢府主薄,過九江拜別。顯達曰:‘凡奢侈者鮮有不敗,麈尾蠅拂是王、謝家物,汝不須捉此自逐。’即取於前燒除之。”
麈尾,古時以駝鹿尾做成的拂塵,魏、晉清談者常持此物助談。貴族官宦之家常設此物。南朝齊.陳顯達注重簡樸,反對奢侈,其子休尚為郢府主簿,赴任時到九江拜別父親。顯達見子手持麈尾,便教訓說:“生活奢侈會招致毀敗。麈尾是王、謝名門闊家之物,你不要追隨人家,拿這個玩耍。”說著便拿來燒掉了。後用為詠生活節儉之典。
清.吳偉業《贈馮訥生進士教授雲中》詩:“隱囊麈尾燒卻盡,長鋏純鉤看自惜。”
麈尾燒卻字典分解
麈尾的解釋 古人閒談時執以驅蟲、撣塵的一種工具。在細長的木條兩邊及上端插設獸毛,或直接讓獸毛垂露外面,類似馬尾松。因古代傳說麈遷徙時,以前麈之尾為方向標誌,故稱。後古人清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