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敝唇焦

舌敝唇焦怎么寫好看

舌敝唇焦怎么寫好看

歷史字典解釋

謂說話過多,致使舌疲唇乾。形容費盡口舌。清 李漁《奈何天.籌餉》:“趲軍糧,我這裡力盡筋疲,舌敝唇焦。並不見些兒餉。”魯迅《彷徨.孤獨者》:“親戚本家都說到舌敝唇焦,也終於阻當不住。”亦作“舌敝唇枯”。孫中山《〈民報〉發刊詞》:“近時志士,舌敝唇枯,惟企強中國以比歐美。”


見“唇舌敝”。清·李漁《奈何天·籌餉》:“趲軍糧,我這裡力盡筋疲,舌敝唇焦,並不見些兒餉。”

詞語分解

  • 舌敝的解釋 見“ 舌弊 ”。
  • 焦的解釋 焦 ā 物體經火燒變成黑黃色並發硬、發脆:燒焦。焦土。焦頭爛額。 煩躁,著急:焦急。焦慮。焦灼。焦躁不安。 酥,脆:焦脆。焦棗。 喻乾燥到極點:唇焦口燥。焦枯。焦裂。焦渴。 一種質硬、多孔、發熱量高的

歷史典故推薦:燕支落漢

《史記.匈奴列傳》:“漢使驃騎將軍(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餘里,擊匈奴,得胡首虜(騎)萬八千餘騎。”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云:“焉支山一名刪丹山,在甘州刪丹縣東南五十里。《西河故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舌敝唇焦歷史

相關歷史

舌敝唇焦_舌敝唇焦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