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蔽目,不見泰山

歷史字典解釋

寓言故事《鶡冠子.天則》:“夫耳之聽主,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眼前被一片葉子擋住,連泰山也看不見了。後因以“一葉蔽目不見泰山”用為被眼前細小的事物或局部現象蒙蔽迷惑,看不到事物的本質或全體的典故。

毛澤東選集.論持久戰》:“或則拿一時一地的強弱現象代替了全體中的強弱現象,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而自以為是。”


其他 比喻被局部或暫時的現象所蒙蔽,看不到全貌和本質。語本《鶡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貶義。多用於觀察事物方面。也作“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一葉迷山”、“一指蔽目、不見泰山”。

詞語分解

  • 一葉的解釋 .一片葉子。《列子·說符》:“ 宋 人有為其君以玉為楮葉者,三年而成…… 列子 聞之曰:‘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 唐 李白 《贈別舍人弟台卿之江南》詩:“梧桐落金井,一葉
  • 泰山的解釋 ∶東嶽,中國五嶽之首,中國名山,海拔米,位於山東泰安境內。古代帝王多在此封禪、祭告天地,多古蹟和文人墨跡,為旅遊勝地 ∶古人把泰山作為高山的代表,常用來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寶貴的事物有眼不識泰山 ∶

歷史典故推薦:意意思思

並列 形容吞吞吐吐、行動遲疑或猶豫不決的樣子。《紅樓夢》回:“他只~,就丟開手了。你叫我有何法。”叢深《百年大計》:“是啊,我還~的呢! 你說去不去呢?”△用於描寫行動或心理狀態。→猶豫不決 #;毅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一葉蔽目,不見泰山歷史

相關歷史

一葉蔽目,不見泰山_一葉蔽目,不見泰山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