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

秀才:科舉時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明、清兩代專指府、州、縣學生員。也泛指有才學的人。指有才學的人不出家門,也能知道天下的事情。語本《老子》四十七章“不出戶,知天下”。清.吳趼人《俏皮話.驢辯》:“然則秀才們,看得兩卷書,何以便要說:‘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也作 ① 【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魯迅《諺語》:“古之秀才,自以為無所不曉,於是有‘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這自負的漫天大謊。”


主謂 秀才,明、清兩代對生員的通稱,也泛指有才學的人。舊時形容有才學的人,雖然不出門,也知道天下事情。語本《老子》47章:“不出戶,知天下。”《閩都別記》:“王羲笑曰:‘吾女乃~。既知其寶,還能知其咒否?’”△褒義。多用於形容人才學高。也作“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字典分解

秀才的解釋 (1) [xiucai; one who passed the imperial examination at the county level in the

也學習下:秀才【歷史知識】

本意指優秀人才。漢武帝始定為選舉科目。東漢時避光武帝劉秀諱,改稱茂才。三國魏州舉秀才,郡舉孝廉。晉代沿之。東晉時以學校陵遲,秀才、孝廉一度不策試。通常揚州歲舉二人,諸州舉一人,或三歲一人,隨州大小,並對策問。南北朝略同。時秀才之選最為重要,多以此出任要職,因由州郡國中正把持選舉,故所舉多世家豪族。隋唐沿用,為舉士科目。唐代試方略策五道,以文理粗通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凡四等為及第。上上第正八

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