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秋毫之末者不見太山之形聽五音之和者不聞雷霆之聲

歷史字典解釋

秋毫:秋天鳥獸新生的細毛。末:尖端。太山:即泰山。五音:我國古代五聲音階中的五個音級,即宮、商、角、徵、羽。後泛指音樂。 有明察秋毫的目力卻看不見泰山;有調和五音的聽力卻聽不見雷聲。 表示人為某種物慾所蔽,全神貫注於某事,而對周圍其他事物,則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語出《文子.九.守靜》:“夫目察秋毫之末者,耳不聞雷霆之聲;耳調金玉之音者,目不見太山之形。”後亦引作〔察秋毫之末者,不見太山之形;聽五音之和者,不聞雷霆之聲〕。《列子.說符》“昔齊人有欲金者,清旦衣冠而之市,適鬻金者之所,因攫其金而去,吏捕得之,問曰:‘人皆在焉,子攫人之金何?’對曰:‘取金之時,不見人,徒見金。’”唐盧重玄解:“湛云:‘嗜欲之亂人心如此之甚也,故曰察秋毫之末者不見泰山之形,聽五音之和者不聞雷霆之聲。’心有所存,形有所忘,皆若此者也。”

歷史典故推薦:折衝口舌之間

宋·蘇洵《送石昌言為北使引》:“折衝於口舌之間”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察秋毫之末者不見太山之形聽五音之和者不聞雷霆之聲歷史

相關歷史

察秋毫之末者不見太山之形聽五音之和者不聞雷霆之聲_察秋毫之末者不見太山之形聽五音之和者不聞雷霆之聲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