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比喻失去基礎,那么,賴以生存的事物也無法存在。公元前651年,晉獻公死後,公子夷吾在秦穆公支持下當了國君,是為晉惠公。公元前647年,晉國發生饑荒,秦穆公又輸粟以救。次年,秦國發生饑荒,要求向晉國買糧食,而晉惠公卻不答應。大夫慶鄭贊成賣給秦國糧食,而大夫虢射則堅決反對。他說:“皮都不存在了,毛還能附在哪裡,過去我們已經得罪過秦國,即使賣給它一些糧食,又有什麼用呢?”晉惠公沒有採納慶鄭的意見,使得兩國積怨愈來愈深,終於導致了秦晉韓原之戰。
【出典】:
《左傳·僖公十四年》:“冬,秦飢,使乞糴於晉,晉人弗與。慶鄭曰:‘背施無親,幸災不仁,貪愛不祥,怒鄰不義。四德皆失,何以守國?’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將安傅?’”……
【例句】:
唐·房玄齡《晉書·慕容暐載記》:“若寇軍冒進,王持錢帛安所置也!皮之不存,毛將安傅!”清·趙翼《甌北詩鈔·剝皮山》:“寸草全無山骨露,皮之不存毛焉附?”
見“皮之不存,毛將安傅”。張賢亮《小說中國》:“知識分子天生就是毛澤東同志說的‘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