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字典網>>歷史字典>>歷史典故>> 異口同音

異口同音

也作“異口同聲”,形容大家的說法完全一致。庾炳之(388-450年)穎川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初為祕書、太子舍人。後遷吏部尚書,參與機密,一時權傾朝野,內外歸附。庾炳之性強急,喜怒露於辭色。素無學識,所以不為眾望所推。一次,吏部令史錢泰、主客令史周伯齊到他家中議事。錢泰善彈琵琶,周伯齊善唱歌,庾炳之便強留他們住下。按規定,令史議事,不能住宿在外,所以有司彈劾了他。宋文帝歷來對他十分優寵,不欲治罪,而想將其調任丹陽。尚書右僕射何尚之奏言:“庾炳之所做的事情,人們都異口同聲,即使陛下對他恩寵再大,如果派他去丹陽任長官,恐怕很難預測有什麼好處。”宋文帝終於罷免了庾炳之的官。

【出典】:

《宋書》卷53《庾炳之傳》1520頁:“太祖欲出炳之為丹陽,又以問尚之,尚之答曰:‘……今之事跡,異口同音,便是彰著,政未測得物之數耳。’”

【例句】:

《舊唐書·穆宗貞獻皇后蕭氏傳》:“今自上及下,異口同音,皆言蕭弘是真,蕭本是偽。” 魯迅《我要騙人》:“日本的報章,中國的報章,都異口同聲的對於搬了家的人們給了一個‘愚民’的徽號。”


見“異口同聲”。魯迅《彷徨·長明燈》:“‘那自然!’三個人~地說。”

異口同音字典分解

成語異口同音的解釋 不同人說同樣的話,形容看法、意見完全一致。

異口的解釋 亦作“異口”。1.不同的說法。《尉繚子·攻權》:“異口虛言,將無修容。” 明 徐渭 《壽史母序》:“恭人居其上,天下之賢司隸,自髫至叟無或異口。”(2).猶眾

同音的解釋 [unisonance] 同一讀音同音字

多學學:異域志【歷史知識】

書名。元周致中撰。二卷。致中,江陵(今湖北荊州)人,曾六次出使海外,熟悉各國人物風俗,因作此書。本名《臝蟲錄》,後人重編時改今名。書共一百七十五條,涉及許多國家和民族,除采自《山海經》、《酉陽雜俎》、《嶺外代答》、《事林廣記》諸書者外,有不少內容未見他書記載。明代流傳較廣。傳世者為明萬曆中刻印的《夷門廣牘》本。中華書局1981年出版校注本。

異口同音相關歷史字典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