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飯陳遺
《世說新語.德行》:“吳郡陳遺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遺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錄焦飯,歸以遺母。後值孫恩賊出吳郡,袁府君(袁山松)即日便征,遺已聚斂得數斗焦飯,未展(省視)歸家,遂帶以從軍。戰於滬,瀆敗,軍人潰散,逃走山澤,皆多餓死,遺獨以焦飯得活。時人以為純孝之報也。”
晉人陳遺性至孝,其母好食焦飯,遺常貯存起來留給母親吃。東晉末年,江浙一帶爆發了孫恩領導的農民大起義,陳遺應徵參加鎮壓,被農民軍擊潰逃到山中,竟以身帶未及送母的焦飯而未被餓死。後因用為宣揚封建孝道的典故。
明.蕭良有《龍文鞭影》卷一:“乾椹楊沛,陳遺焦飯。”唐.李瀚《蒙求》:“陳遺飯感,陶侃酒限。”
焦飯陳遺字典分解
焦飯的解釋 鍋巴。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德行》:“ 吳郡 陳遺 家至孝,母好食鐺底焦飯, 遺 作郡主簿,恆裝一囊,每煮食,輒貯録焦飯,歸以遺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