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歷史字典解釋

說的人,凡是知道的無不說出,聽的人,沒有一句話不接受。《野叟曝言》第四九回:“此時素臣正在得君,真箇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旬月之內,把在京在外貪官污吏參劾殆盡。”


其他 凡是知道的全部說出來,說出的全部被接受。《野叟曝言》49回:“此時素臣正在得君,真箇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旬月之內,把在京在外貪官污吏參劾殆盡。”△褒義。多用於描寫說、聽雙方關係合。

詞語分解

  • 不聽的解釋 .謂不聽從別人的意見。《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齊侯 不聽左右, 魏主 不聽譽者,而明察照羣臣。”《後漢書·伏湛傳》:“ 步 欲留與 隆 共守二州, 隆 不聽。”《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一回:“早

歷史典故推薦:囁嚅翁

《新唐書.竇鞏傳》:“鞏性溫雅,多不能持論。士友言議之際,吻動而不發,白居易等目為囁嚅翁。”後因以“囁嚅翁”稱懦弱畏事或不善辭令之人。元 楊弘道《贈刁益之》詩:“應接尚無衰憊氣,不應便作囁嚅翁。”清

關注微信公眾號:icidian,查詢回覆: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歷史

相關歷史

知無不言,言無不聽_知無不言,言無不聽介紹_歷史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