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死不擇音
《左傳.文公十六年》:“古人有言:‘畏首畏尾,身其餘幾?’又曰:‘鹿死不擇音。’……鋌而走險,急何能擇!”音:通“蔭”,庇蔭之處。孔穎達疏:“鹿死不擇庇蔭之處,喻已不擇所從之國。”
後因以“鹿死不擇音”比喻只求安身,不擇處所,或情況危急無法慎重考慮。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皇甫規傳》:“臣雖污穢,廉潔無聞,今見覆沒,恥痛實深。傳稱‘鹿死不擇音’,謹冒昧略上。”
主謂 鹿到快死時,無暇選擇庇蔭的地方。比喻情勢所迫,無從多加選擇或考慮。語出《左傳·文公十七年》:“又曰:‘鹿死不擇音’”。《後漢書·皇甫規傳》:“臣雖污穢,廉絜無聞,今見覆沒,恥痛實深。傳稱‘~’,謹冒昧略上。”△用於寫危急時的行為。→飢不擇食 ↔挑肥揀瘦 挑三揀四。也作“鹿死不擇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