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不及夕
又作“朝不保夕”、“朝不謀夕”、“朝不慮夕”。朝(zhāo招):早晨。不及:不到。夕:傍晚。指早晨都顧不到傍晚,常用以形容人民生活的困苦,或指遭遇的艱難。多爾袞(1612-1650年),姓愛新覺羅,名多爾袞,曾隨清太宗皇太極出征,屢次建功。清崇德元年(1636年),進封睿(puì銳)親王,參與朝政,頗受依重。崇德八年(1643年),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死,諸王爭奪皇位,多爾袞審時度勢,擁立幼侄愛新覺羅·福臨繼清帝位,即順治帝。多爾袞以皇叔攝政(代皇帝處理政事)掌權。順治元年(1644年),他被授奉命大將軍,統率清軍入山海關,在明降將吳三桂引導與配合下,擊退李自成農民軍,進駐燕京(今北京市)。後多爾袞下令,略稱:以前明朝政治制度的弊病,以加派稅收這一項最是重要。除供給遼東作戰餉銀之外,又有內地剿戰的餉銀,還有明兵訓練的餉銀,增加幾倍並超過正常徵收賦稅的供給,預征遼餉、剿餉、練餉三餉的銀兩,遠的超過二十年,近的也超過十幾年,全國民眾被剝削得窮困飢餓哀號,連早晨都顧不到晚上了。
【出典】:
《清史稿》卷218《諸王傳四·睿忠親王多爾袞傳》9026頁:“前朝弊政,莫如加派,遼餉之外,復有剿餉、練餉,數倍正供,遠者二十年,近者十餘年,天下嗷嗷(áo áo敖敖,哀號連聲),朝不及夕。”
【例句】:
清·趙翼《甌北詩話》卷2:“迨至湖南,則更流徙丐貸,朝不謀夕,遂以牛肉白酒,一醉飽而歿。” 孫中山《民族主義·五講》:“故中國現在受列強的政治壓迫,是朝不保夕的。” 章炳麟《駁革命駁議》:“大地風雲,朝不謀夕。” 梁啓超《少年中國說:“楚囚相對,岌岌顧影,人命危淺,朝不慮夕。”
主謂 及,顧及。早晨不能顧及晚上。形容處境困難、危急。《左傳·襄公十六年》:“敝邑之急,~。”△貶義。多用於情況不好方面。→朝不謀夕
朝不及夕字典分解
成語朝不及夕的解釋 形容情況危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