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不由衷
原作“信不由衷”,指雙方協定並非出於內心誠意。後用為言不由衷,表示心口不一,所言非出至誠。平王東遷後,鄭武公、鄭莊公父子相繼以諸侯供職王室,掌握實權。為了削弱鄭國實力,周平王有時也讓西虢公參預政事,鄭莊公很不高興。這時,周平王又害怕與鄭國關係惡化而將自己太子和鄭莊公太子互相交質於對方。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桓王即位,將國家政權完全交給西虢公,周、鄭關係惡化並發生了戰爭。對此,左丘明評價說:“不是出自內心的信任,即使有了抵押品也沒有什麼益處。”
【出典】:
《左傳·隱公三年》:“君子曰:‘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禮,雖無有質,誰能間之。苟有明信,潤溪沼沚之毛,苹蘩薀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薦於鬼神,可羞於王公,而況君子結二國之信,行之以禮,又焉用質。’”
【例句】:
三國魏·臧洪《答陳琳書》:“且以子之才,窮該典籍,豈將暗於大道,不達余趣哉!然猶復云云者,仆以是知足下之言,信不由衷,將以救禍也” 元·托托《宋史·何鑄傳》:“士大夫心術不正,徇虛以掠名,託名以規利,言不由中,而首尾向背。”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賈奉雉》:“實相告,此言不由中,轉瞬即去,便受夏楚,不能復憶之也。”
主謂 衷,內心。說的話不是出自內心,即不是真心話。語本《左傳·隱公三年》:“信不由中,質無益也。”清·龔自珍《對策》:“進身之始,~。”鄭振鐸《訪箋雜記》:“說盡了從來不曾說過的無數懇託敷衍的話——有時還未免帶些~ 的浮誇——一切都只為了這部《北平箋譜》。”△貶義。多用於說明表里不一的人。→虛詞詭說↔心腹之言。 也作“言不由中”。
言不由衷字典分解
成語言不由衷的解釋 由:從;衷:內心。話不是打心眼裡說出來的,即說的不是真心話。指心口不一致。
由衷的解釋 (1) [from the bottom of one's heart;heartfelt]∶衷心的;出自內心的由衷的感謝(2) [sincere]∶強調自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