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瑗知非
《淮南子.原道訓》:“故蘧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漢.高誘註:“伯玉,衛大夫蘧瑗也。今年所行是也,則還顧知去年之所行非也。歲歲悔之,以至於死,故有四十九年非。”
蘧瑗,春秋時衛國大夫,是一個很有德行的人。據說他十分注重自己的道德修養,不以冥冥中人所不知而而使自己的行為有所墮落。他經常省查自己的過去,總結以往的教訓,即所謂“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此並非是說“四十九年都錯了”,只能說明他極富於自我批評的精神。後因用為自省之典。
宋.李清照《金石錄後序》:“嗚呼,余自少陸機作賦之二年(註:陸機二十作《天賦》,見杜甫《醉歌行》),至過蘧瑗知非之兩歲,三十四年之間,憂患得失,何其多也。”
蘧瑗知非字典分解
成語蘧瑗知非的解釋 (1). 春秋 時 衛國 大夫 蘧瑗 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後因以“蘧瑗知非”為不斷遷善改過之典。 宋 蘇軾 《次韻曹九章見贈》:“ 蘧瑗 知非我所師,流年已似手中蓍。”(2).代指五十歲。 宋 李清照 《<金石錄>後序》:“余自少
知非的解釋 (1).五十歲的代稱。《淮南子·原道訓》:“故 蘧伯玉 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謂年五十而知前四十九年之過失。後因以“知非”稱五十歲。 唐 白居易 《自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