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七夕節不能不知的七大民間風俗:七夕節習俗
一年一度的“七夕節”,又名乞巧節、七巧節,發源於中國兩漢時期,是當今世界華人地區以及部分受漢族文化影響的東亞國家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其起源於古代人們對自然的崇拜及婦女穿針乞巧,後被賦予了牛郎織女的傳說使其成為象徵愛情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每年農曆七月初七,中國廣大的漢族人民便迎來的傳統節日七夕節。因為這一天活動的主要參與者是少女,而節日活動的內容又是以乞巧為主,故而人們稱這天為“乞巧節”或“少女節”、“女兒節”。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在這一天晚上,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毋庸置疑,七夕節其實只是女人的節日。
七夕最早的時候叫做乞巧節,這個節日起源於漢代,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有“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俱習之”的記載,這便是我們於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最早的關於乞巧的記載。後來的唐宋詩詞中,婦女乞巧也被屢屢提及,唐朝著名詩人王建有詩說“闌珊星斗綴珠光,七夕宮娥乞巧忙”。唐朝另一位著名詩人李商隱也說:“清漏漸移相望久,微雲未接過來遲。豈能無意酬烏鵲,惟與蜘蛛乞巧絲。”對於七夕,《開元天寶遺事》中也有記載:唐太宗與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宮夜宴,宮女們各自乞巧,這一習俗在民間也經久不衰,代代延續。
宋元之際,七夕乞巧相當隆重,京城中還設有專賣乞巧物品的市場,世人稱為乞巧市。宋羅燁、金盈之輯《醉翁談錄》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自七月一日,車馬嗔咽,至七夕前三日,車馬不通行,相次壅遏,不復得出,至夜方散。”在這裡,從乞巧市購買乞巧物的盛況,就可以推知當時七夕乞巧節的熱鬧景象。人們從七月初一就開始辦置乞巧物品,乞巧市上車水馬龍、人流如潮,到了臨近七夕的時日、乞巧市上簡直成了人的海洋,車馬難行,觀其風情,似乎不亞於最盛大的節日“春節”。不難看出,“七夕節”是古代女子最為喜歡的節日之一。
追根溯源,七夕是一種數字崇拜現象,古代民間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預示成雙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數六月六這“七重”均列為吉慶日。“七”又是算盤每列的珠數,浪漫而又嚴謹,給人以神秘的美感。“七”與“妻”同音,於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與女人相關的節日。
千百年來,人們過“七夕節”流傳下來許多民間風俗,其中最主要的有七種風俗:
一、穿針乞巧
這是最早過“七夕節”的乞巧方式,始於漢,流於後世。《西京雜記》說:“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於開襟樓,人具習之。”南朝梁宗謀《荊楚歲時記》說:“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婦女結彩樓穿七孔外,或以金銀愉石為針。”《輿地誌》說:“齊武帝起層城觀,七月七日,宮人多登之穿針。世謂之穿針樓。”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夕,宮中以錦結成樓殿,高百尺,上可以勝數十人,陳以瓜果酒炙,設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嬪各以九孔針五色線向月穿之,過者為得巧之侯。動清商之曲,宴樂達旦。土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儀《元氏掖庭錄》說:“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宮女登台以五彩絲穿九尾針,先完者為得巧,遲完者謂之輸巧,各出資以贈得巧者焉。”
二、喜蛛應巧
這也是較早的一種乞巧方式,其俗稍晚於穿針乞巧,大致起於南北朝之時。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說;“是夕,陳瓜果於庭中以乞巧。有喜子網於瓜上則以為符應。”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說:“七月七日,各捉蜘蛛於小盒中,至曉開;視蛛網稀密以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間亦效之”宋朝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說,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內,次日看之,若網圓正謂之得巧。”宋周密《乾淳歲時記》說;“以小蜘蛛貯合內,以候結網之疏密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說,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觀其結網疏密以為得巧多寡。”由此可見,歷代驗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視網之有無、唐視網之稀密,宋視網之圓正,後世多遵唐俗。
三、投針驗巧
這是七夕穿針乞巧風俗的演變,源於穿針,又不同於穿針,是明清兩代的盛行的七夕節俗。明劉侗、於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說:“七月七日之午丟巧針。婦女曝盎水日中,頃之,水膜生面,繡針投之則浮,看水底針影。有成雲物花頭鳥獸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謂乞得巧;其影粗如錘、細如絲、直如軸蠟,此拙征矣。”《直隸志書》也說,良鄉縣(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婦女乞巧,投針於水,借日影以驗工拙,至夜仍乞巧於織女”請于敏中《日下舊聞考》引《宛署雜記》說:“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針浮之水面,徐視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動如雲,細如線,粗租如錐,因以卜女之巧。”
四、蘭夜鬥巧
起源於漢朝宮廷的遊戲,漢高祖愛妃戚夫人的宮女賈佩蘭在離開宮中嫁給扶風人段儒為妻後,經常跟人們談起在漢宮七夕的事。她說:“漢宮在每年的七月七日,首先在百子池畔,奏于闐樂之後,就用五色彩縷,互相絆結起來,叫做‘相憐愛’。隨後,宮中的宮娥彩女們,一起到閉襟樓上,大家學習穿七巧針乞巧。而有個叫徐婕妤的宮女,可以把生的菱藕雕刻成各種奇花異鳥呈獻給皇上,皇上把這些小玩意在晚上隨手放置在宮中的桌角上讓宮女們摸黑尋找,這種遊戲就叫做‘鬥巧’。”
五、種生求子
舊時民間習俗,在七夕前幾天,先在小木板上敷一層土,播下粟米的種子,讓它生出綠油油的嫩苗,再擺一些小茅屋、花木在上面,做成田舍人家小村落的模樣,稱為“殼板”,或將綠豆、小豆、小麥等浸於磁碗中,等它長出敷寸的芽,再以紅、藍絲繩紮成一束,稱為“種生”,又叫“五生盆”或“生花盆”。南方各地也稱為“泡巧”,將長出的豆芽稱為巧芽,甚至以巧芽取代針,拋在水面乞巧。還用蠟塑各種形象,如牛郎、織女故事中的人物,或禿鷹、鴛鴦、等動物之形,放在水上浮游,稱之為“水上浮”。又有蠟制的嬰兒玩偶,讓婦女買回家浮於水土,以為宜子之祥,稱為“化生”。
六、曬書曬衣
據記載,司馬懿當年因位高權重,頗受曹操的猜忌,有鑒於當時政治的黑暗,為求自保,他邊裝瘋病躲在家裡。魏武帝仍然不大放心,就派了一個親信令史暗中探查真相。時值七月七日,裝瘋的司馬懿也在家中曬書。令史回去稟報魏武帝,魏武帝馬上下令要司馬懿回朝任職,否則即可收押。司馬懿只乖乖的遵命回朝。另有一種人,在亂世中,以放浪形骸來表達中的鬱悶。他們藐視禮法,反對時俗。
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卷二十五說,七月七日人人曬書,只有郝隆跑到太陽底下去躺著,人家問他為什麼,他回答:“我曬書”。這一方面是蔑視曬書的習俗,另一方面也是誇耀自己腹中的才學。曬肚皮也就是曬書。漢代曬衣的風俗在魏晉時為豪門富室製造了誇耀財富的機會。名列“竹林七賢”的阮鹹就瞧不起這種作風。七月七日,當他的鄰居曬衣時,只見架上全是陵羅綢緞,光彩奪目。而阮鹹不慌不忙的用竹竿挑起一件破舊的衣服,有人問他在乾什麼,他說:“未能免俗,聊復爾耳!”由這幾則小故事看來,就知道當時七夕曬書、曬衣的風俗有多盛了。
七、拜織女
“拜織女”是少女、少婦們過“七夕節”的大事。她們大都是預先和自己朋友或鄰里們約好五六人,多至十來人,聯合舉辦。舉行的儀式,是於月光下擺一張桌子,桌子上置茶、酒、水果、五子,即桂圓、紅棗、榛子、花生,瓜子等祭品;又有鮮花幾朵,束紅紙,插瓶子裡,花前置一個小香爐。那么,約好參加拜織女的少婦、少女們,齋戒一天,沐浴停當,準時都到主辦的家裡來,於案前焚香禮拜後,大家一起圍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著織女星座,默念自己的心事。如少女們希望長得漂亮或嫁個如意郎、少婦們希望早生貴子等,都可以向織女星默禱。玩到半夜始散。
猜你喜歡:
秦朝名將趙佗:第一個在南越稱皇帝的中國人
活人俑是不是真的? 秦兵馬俑千人千面傳說十分恐怖
與時俱進的乞丐能提供刷卡服務還給開發票
李儒是誰李儒簡介 李儒為什麼要輔佐董卓李儒是怎么死的
張之洞和他的新政權夢
定陵—最遺憾的考古發現(圖)
印度一母親在“光棍節”生下11胞胎 你敢相信嗎?
萬聖節是幾月幾日? 西方鬼節萬聖節的由來
晚清忠臣沈葆楨簡介 沈葆楨是怎么死的?
和珅長的帥嗎?和珅和乾隆是同性戀?
陳勝吳廣曾經是貴族階層的人嗎?陳勝他們是怎么策划起義的?
如何評價納蘭明珠此人?納蘭明珠的個人成就
外國人試吃中國重口味美食
郭嘉字什麼生平簡介 郭嘉到底有多厲害他怎么死的
毛遂自薦背後有什麼故事?誰是毛遂?
張作霖虎口救子
最深鑽洞竟打穿了地殼邊界 那一刻科學家都驚呆了
史思明是誰?史思明是被兒子殺死的嗎?
麝月和晴雯的關係 麝月是怎么死的?
孝賢純皇后為乾隆生了幾個孩子? 兩個兒子都是怎么死的?
乾隆最愛的女兒是固倫和敬公主! 嫁給蒙古貴族卻破例留在京城
呂留良是怎么牽涉進文字獄的?呂留良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恐怖公園將遊客被嚇尿的照片拿來宣傳
李師師失蹤之謎 李師師與燕青的關係
福王朱常洵的老婆兒子是誰?崇禎皇帝為什麼不處置朱常洵?朱常洵被人吃掉?
歐洲重裝騎兵像牛群般被蒙古輕騎兵逐殺(圖文)
高漸離是誰 高漸離的生平簡介他是個怎樣的人
吳道子是誰?吳道子擅長的是什麼?
百慕達三角消失8年人員神秘回歸 稱只覺過了一會
王守仁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不能入內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