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歷史有哪些?白族歷史簡介

洱海區域和滇地區域皆是白族原始文化和古代文化的兩大搖籃,也是祖國西南邊地最早的文化發祥地。大理州賓川縣牡羊村遺址表明:約距今4000年前,相當於夏王朝早期,遠古白族先民已進入比較完整的原始社會,已有木結構聚落,能種植水稻,馴養家畜。距今3200年,相當於商王朝後期的劍川縣海門口遺址近千件出土文物表明:白族先民已進入銅石並用、以青銅為主的新石器時代晚期。

祥雲縣大波那銅棺墓葬、楚雄市萬家壩、晉寧縣石寨山、江川縣李家山等地豐富精巧的青銅器遺址的發現表明,早在戰國時期,白族先民已跨入有“常處”、有“君長”的家長制社會。在洱海西岸創建了以葉榆部落為主體的“葉榆國”政體,定“益都”(今大理喜州)為“國都”,“創建了洱海區域的農業文化”。同時代,大批遊牧的“昆明”人進入農業民族的葉榆人所居住的壩區,並部分與葉榆人融合。公元前二世紀左右,秦王朝開始經營“西南夷”。公元109年(元封二年),漢王朝在昆明設定益州郡,不久在大理地區設定葉榆(今大理)、雲南(今祥雲)、邪龍(今巍山)、比蘇(今雲龍)四縣,白族正式納入益州郡建制。

白族的歷史有哪些?白族歷史簡介

至唐朝貞觀年間,始禪讓於巍山蒙氏。唐代,公元8世紀40年代,白族先民與彝族先民共同創建了強盛的“南詔國”。國王是“烏蠻別種”,但其文臣武將中大多數由白族貴族擔任。經濟文化始終以白族先民“河蠻”為主導。大批貴族子弟赴成都學習漢文化。以“河蠻”為代表的“白蠻語”為南詔國通用語言。

公元937年,白族首領——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外聯滇東三十七蠻部,推翻了南詔後期楊氏“大義寧國”,建立了白族主政達300多年的“大理國”,使經濟文化較南詔時期有了更大的發展。洱海區域的白族社會進入封建領主制。

1254年,蒙古軍滅大理國。後元王朝在雲南設立行省,封白國王后裔段氏為“世襲大理總管”。

1382年,明王朝平滅雲南大理,命沐英世襲鎮守雲南,屯田戍兵,築城積糧,為此大批漢族大姓從內地江浙閩一帶遷來雲南住居城鎮或平壩,多與白族通婚,使白族與漢族融合的步伐大大加快。經元、明400多年治理,白族平壩地區步入封建地主經濟社會。

1840年鴉片戰爭後,直至1949年,不少白族子弟勇敢投身於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鬥爭。在中法戰爭、辛亥革命、護國討袁運動中英勇獻身;一批優秀兒女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中國共產黨早期的共產主義戰士、抗日民族英雄、雲南滇西北武裝暴動的黨政軍領導人物,等等為雲南的解放立下不朽功勳。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