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敢挖掘秦陵? 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近日,由於西安的假景點事件使得更多的人關注到兵馬俑這箇中國的文物身上,而兵馬俑背後的秦始皇陵一直以來都從未從人們的視線中淡出過。關於秦始皇陵中的地宮,人們有著許多的說法和猜測,更是有些有趣的傳說一直就流傳了下來。秦始皇陵里究竟有些什麼?為什麼考古學家一直以來都不敢挖掘呢?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為什麼不敢挖掘秦陵? 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千百年來圍繞著秦始皇陵的地宮流傳著無數神奇的傳說,《三輔故事》曾記載,當年西楚霸王項羽曾以30萬人盜掘秦陵,然而在挖掘的過程中,一隻金雁突然從墓中飛出,這隻金雁消失於南方。斗轉星移過了幾百年,到三國時期,有一個名叫張善的人在安南這個地方當太守,有人向他行賄,送他一隻金雁,他立即從金雁上的文字判斷此物出自始皇陵……

神秘莫測的秦始皇陵伴隨著這些莫測的傳說,更加讓人嚮往,或許這世間沒有一個人不好奇秦始皇陵中到底有什麼。可即使這樣,秦皇陵卻沒有一人挖開過,這又是什麼原因呢?

在中國人的思想中,講究一個入土為安,就是無論一個人生前犯了多大的過錯,從他死的那一刻起,一切了斷,蓋棺定論。在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掘墓鞭屍就是伍子胥掘開楚平王的墓鞭屍,而伍子胥也因此事被後人詬病一生,在他之後,歷史上基本沒有挖墓鞭屍的事情發生了。其次,中國自古有一個古訓,那就是:盛世不挖陵。說是迷信也好,說是文化也罷,秦始皇陵就這樣奇蹟般地被保存到了現在。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說,中國古代是有職業盜墓賊的,那些盜墓賊不會盯著秦始皇陵呢?不好意思,或許是秦皇陵太過詭異,或許是位置過於難找,1974年3月29日,當下河大隊西楊村生產隊的幾位農民一钁頭驚醒了沉睡的兵馬俑之時,秦始皇陵唯一被發現挖掘的痕跡只有兩條溝,據說是當年楚霸王留下的。真正的秦始皇陵,在目前看來,從未開啟過。

為什麼不敢挖掘秦陵? 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為什麼秦始皇陵,在1974年重見天日後,為何未曾開啟呢?

上個世紀50年代,明代萬曆皇帝的陵寢定陵打開的一剎那,五彩斑斕的絲織品瞬間失色,這個慘重的教訓,成為了新中國從此不再允許發掘帝王陵寢的一個重要原因。到了上世紀70年代,發掘聞名於世的長沙馬王堆漢墓時,數量巨大、種類眾多的紡織品和竹簡帛書,也由於缺乏有效的現場保護技術,出土時光亮新鮮,出土後迅速氧化變色、變質、變形,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

裡面的科技問題在此不做贅述,我們只要知道,依造目前的科技條件,一旦陵寢打開,陵寢中的各類陪葬品將在一瞬間灰飛煙滅。即使有幸保留下來,也會失去原有的研究價值。

根據前面的教訓,試想一下,開挖秦始皇陵墓,必然需要一個大於秦始皇陵的巨型無氧環境,這裡先科普一下,秦始皇陵總面積為56.25平方公里相當於78個故宮的大小。其次,根據司馬遷的記載,秦始皇地下陵寢中以水銀象徵百川江河,一旦水銀泄露,其污染程度不下於核爆炸。

所以,為了防止汞泄露,必須在這個無氧環境中深入地下水源層,抽光那邊真空區域的地下水源,同時在真空環境中進行作業,這相當於在地球上建造另一個星球的環境還能開挖。

另外,秦始皇陵墓一旦打開,必然會是一場耗費數年的工作,雨季來臨時,為了防水,要搭建一個棚子把考古工地罩起來防水。那么問題來了,要在地面上建一個把皇陵完全罩住的大房子,中間還不能有柱子,因為打樁立柱子勢必影響地下墓室地宮結構,跨度幾百上千米,也是難以完成的巨大工程。

所以,如今的科技水平遠遠不足以支撐秦始皇陵的挖掘工作。

或許很多人都不知道,當年兵馬俑最開始其實都是彩俑,一出土和氧氣反應才變成了現在這個顏色,兵馬俑只占秦始皇陵的一小部分,如果貿然挖掘,將會造成難以彌補的損失。

為什麼不敢挖掘秦陵? 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俯瞰秦始皇陵

另外,中國的考古田野發掘主要有兩種,一種的主動挖掘,這一類大多是學術型的,比較燒錢,另外一類挖掘是被動型的,就是不得已而為之,比如配合基本建設的搶救性發掘,大多數考古人對於考古發掘持有的態度都很一致:地下保存的文物和遺蹟,能不動就不要動,這是對它們最好的保護方式。

秦始皇陵中會有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其中文物的價值,不言而喻。總所周知,中國進入信史時代的時間點是西周,秦朝之前的歷史到底是怎樣的,如今流傳下來的資料太多稀少,只知道從炎黃開始到春秋戰國,經歷了上千年,但在秦朝這個時期,在信奉上,與夏商周還是比較相似的,在秦始皇統一之後,中國的文化經歷了很大的發展。

打開秦始皇陵,我們會不會遇到一些顛覆人類已有知識結構的東西?

焚書坑儒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文化災難,先秦諸多文化技藝被毀,始皇陵成為解密先秦文化歷史的關鍵,是追溯中國歷史最重要的一處地方。而且,在秦始皇陵中,會不會有一些“遺失的文明”呢?舉個例子,秦朝之前的青銅器製作,很多東西即使運用現代的技術都搞不定,打開秦始皇陵,我們會不會遇到一些顛覆人類已有知識結構的東西?

但歸根結底,這些也只是我們猜測,或許經過千年的演變,秦始皇陵早已空空如也,不復存在,甚至於,這連秦始皇陵都不是。毋庸置疑,很多人都想打開秦始皇陵,或為名,或為利,也可能僅僅是滿足自身的好奇,但是,有一個觀點,希望這些人可以深深思考一下,秦始皇陵,正是因為它沒被挖掘,才是秦始皇陵,它一旦挖開了,或許也只是一個龐大的實驗室罷了。

為什麼不敢挖掘秦陵? 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宮之謎

秦始皇陵地地宮為什麼不能挖?

神秘誘人的秦始皇陵地宮,一直令世人關注。不久前,著名經濟學家張五常先生為打開秦陵地宮算起了一筆經濟賬,他說;“如果打開秦始皇陵,每年僅門票收入就可達25億元人民幣。”這是好大的增長點。於是,又引發了一場“儘快發掘秦陵地宮”的大討論,經檢索,力主發掘秦陵地宮的理由有如下種種。

一曰“資源浪費”論,認為秦陵如果不加發掘,只是黃土一堆,對旅遊資源也是一種巨大浪費。要打開才有價值,才能對社會做出貢獻。如果永遠不打開,等於沒有價值。

二曰“激勵自豪”論,認為發掘秦陵可以吸引國民的目光,並帶動全民參與,凝聚民心,隨之激發對中華文化的熱情與關注,同時還可以吸引世界優秀的專家和科研機構獻計獻策,對於向全世界弘揚中華文化,對於培養中國人民對自身文化的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大有好處。

三曰“證實文獻”論,認為司馬遷的《史記》對秦陵地宮有所記載,如說宮觀百官奇器珍怪“徒藏滿之”;墓室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水銀為百川江河大海,用機械使之流動灌輸;令工匠製作弩機弓箭,以防盜墓之賊,等等。打開地宮,以證實《史記》記載的可信度和準確性。

四曰“有效保護”論,認為秦陵如果不及早發掘,地宮裡的文物只會逐漸腐爛,因為地宮浸水是很常見的事,同時還有其他不測和不知因素的存在,讓其一直深埋地下又何談保護?惟有發掘,才能有效保護。

五曰“階段發掘”論,認為對於打開不打開秦始皇陵,並非完全是技術問題,打開後到底需要怎樣的技術,誰能說清呢?惟有階段性地漸進式發掘秦陵,方可隨時發現問題,隨時研究所需要的保護技術,做到“有的放矢”。

六曰“學習外國”論,認為外國有發掘帝陵的經驗,值得借鑑,有的還以埃及的金字塔的發掘為成功的典範,既弘揚了文明,又吸引了大量的旅遊者,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並行不悖,相得益彰。

七曰“滿足民意”論,認為始皇陵是一座充滿了神奇色彩的地下“王國”。那幽深的地宮更是謎團重重,地宮形制及內部結構至今尚不清楚,千百年來引發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猜測與遐想。如今民眾有十分強烈的動機和願望,不能不考慮這一民意。

面對以上種種議論,考古界人士說,秦始皇陵墓是不是打開?什麼時候打開?不是由經濟學家,或是部分民眾的意願所決定的。考古,畢竟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行業,考古發掘工作,也是非常複雜的工程。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