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裕簡介 牛李之爭錯在誰?

李德裕(787—850),唐代文學家﹑政治家,字文饒,趙郡(今河北趙縣)人,宰相李吉甫之子。

 

李德裕簡介 牛李之爭錯在誰?身為宰相之子,從小見的、用的、聽的都與常人不同,在朝廷、在天子腳下的所見所聞的感染下,李德裕幼有壯志,苦心力學,尤精《漢書》、《左氏春秋》,主政期間,重視邊防,力主削弱藩鎮,鞏固中央集權,使晚唐內憂外患的局面得到暫時的安定。

 

李德裕在位期間,功業顯赫﹐又善為文章﹐他在《文章論》中﹐援用曹丕文氣之說﹐反對雕琢與拘於聲律﹐重視語言的自然氣勢﹐認為文章當繼承《詩》﹑《騷》傳統﹐“譬諸日月﹐雖終古常見﹐而光景常新﹐此所以為靈物也”﹐頗能重視文學特點﹐與當時古文家之宗尚以文貫道者不同。他的詩歌也寫得頗為自然,其中感情充沛,情思淒婉,比如他的《汨羅》:“遠謫南荒一病身,停舟暫吊汨羅人。都緣靳尚圖專國,豈是懷王厭直臣。萬里碧潭秋景靜,四時愁色野花新。不勞漁父重相問,自有招魂拭淚巾。”情景交融,悲涼之情溢於言表。

 

事關李德裕,他的名聲並不大,但是一說起他,人們便會想起“牛李之爭”,將朝堂搞得烏煙瘴氣,就算他是功臣,是忠良,卻也在一次又一次的鬥爭中被人們所遺忘。其實這場鬥爭被人們不好聽地稱為“牛李黨爭”,一提起黨爭,必然是不太好的事情,從穆宗朝開始,歷經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一共五朝,持續時間長達四十年之久。“牛黨”領袖是進士出身的牛僧孺。在晚唐的舞台上,兩黨交替掌權,文宗時期參差並用,武宗時期“李黨”全盛,宣宗時期“牛黨”最牛。一黨上台,另一黨就一概被貶斥外放,這樣,在朝廷上進進出出,不知反覆了多少個來回。四十年的紛爭,消耗了包括李德裕在內的所有朋黨成員們太多精力,也消耗了唐王朝僅有的一點氣運。

 

但可悲的是,在此之前他還寫了一篇文章——《朋黨論》,也曾與文宗、武宗兩個皇帝縱論朋黨。在他看來,歷史上的奸邪小人串通一氣,結黨營私,禍害國家,就是朋黨;而正直忠貞的大臣在一起共同為國家理政,即使交結,那也是志同道合,而不是朋黨。他對朋黨深惡痛絕,並嚴加痛斥;當然,在他看來,他首先自己不是朋黨,也永遠不會成為朋黨。但也正是由於他和牛僧孺的不合,使得朝堂開始烏煙瘴氣起來,終日不得消停。

 

至於牛李之爭到底是誰的錯?有認為這是科舉出身的“新興階級”與“魏晉以來的舊士族”之間的對立,也有人認為這是在對待藩鎮或對外問題上的主戰派與主和派之間的對立,甚至還有人認為這是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對立,當然,小編覺得,這只不過是統治階級內部無原則的權力鬥爭罷了。

 

李德裕可謂是一代賢相,可惜陷入了朋黨的泥潭,李商隱在為《會昌一品集》作序時將其譽為“萬古良相”,近代梁啓超甚至將他與管仲、商鞅、諸葛亮、王安石、張居正並列,稱他是中國六大政治家之一。以此可見,後世人對他的評價還是非常高的,但可惜的是,因朋黨之爭而被皇帝安了個專橫的名頭,之後被貶崖州,即便在這么一個荒涼的地方,他也並沒有自暴自棄,或者是利用權力貪污受賄,二是著書立說,獎善嫉惡,備受海南人民敬仰,兩年後就死在了被貶之地,當地居民都要紀念他!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