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的生平簡介 伍子胥是個什麼樣的人

春秋戰國就像一卷抒發不完的壯闊詩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每一個俊傑都想發出時代的聲音,他們標榜自己,為自己代言。在歲月的風雲 里,那些戰場上鏗鏘的戰鼓聲,朝堂上慷慨激昂的對峙,嬉笑怒罵都被歷史的風裹挾進時間的洪荒里,最後消逝最終成為了書卷里的幾頁紙、幾 行字 。

伍子胥的生平簡介 伍子胥是個什麼樣的人論說一個歷史事件或是歷史人物都並非易事,因為歷史並非簡單的對錯就能說清的,若非如此,這歷史還有什麼跌宕起伏,還有什麼恩怨情 仇, 快意江湖。作為一個同樣飽受爭議的人物,伍子胥的處境並不比任何人輕鬆,即使他身居高位,榮華富貴。伍子胥,史書的評價一定是奸臣 ,因 為在忠君比孝父更為重要的時代,為報父仇的伍子胥引吳國君王攻破自己祖國的行為,是十分不道德的,他注定在史書上留下罵名。然而如 今再 看他,也不免是一個被宿命操縱的可憐人。

伍子胥,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一說是今監利縣人,另一說在襄樊市谷城冷集區沈灣人封於 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本為楚國人,他性格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伍子胥還有一個兄長叫伍尚,他的父親伍奢,在楚國 擔 任楚平王子建太傅。主要負責教導太子讀書,太子建被費無忌誣告。公元前522,因楚平王懷疑太子“外交諸侯,將入為亂”,聽信費無忌的 讒言 ,將伍子胥的父親和哥哥都騙到郢都殺害,伍子胥懷著滿腔的憤恨,隻身逃亡。

逃亡的路上伍子胥一邊忍受著失去親人的痛苦,一邊還要提防楚王的追殺。他本意是要逃往吳國,奈何路途遙遠,力不能及,只好作罷。他 聽聞一同逃往的太子建在宋國,就輾轉到了宋國,不曾想到二人剛聚首,宋國就發生了內亂,整個局勢就像是一鍋糊掉的粥,無奈二人只得另尋 出路 。帶著太子建逃往鄭國,請求發兵伐楚的伍子胥,在鄭國又遭遇了一次變故。太子建和晉國大夫合謀要推翻鄭國政權,這件事被鄭王知曉, 太子 建難逃一死,命喪異鄉。伍子胥再次踏上征途。

這時的伍子胥已經成為了一個復仇者,衝動的復仇者往往讓人憐憫,而冷靜的復仇者會讓人在寒夜中毛骨悚然。沒有了太子建,伍子胥的復 仇之路上只有他一人和太子建的兒子公子勝。伍子胥是個聰明人,他知道復仇非一日,他很理智,心裡極為清楚。楚國是大國,扳倒楚國談何容 易, 一定要找個可以相抗衡的國家。其次,伍子胥本為楚臣,若想在他國拜印,定要在朝中輔佐新君以立威望。在眾多國家中,他忠於第一次未 能實 現的選擇——吳國。

逃往吳國的途中,韶關乃必經之地。到達韶關之後,伍子胥發現昭關守衛正在到處抓拿他們,兩人只好徒步逃走。二人東躲西藏,風餐露宿 ,久而久之竟生病了,此時二人身上沒有過多的錢財,只好沿路乞討。這一乞討就乞討了十六年。經歷千辛萬苦,終於到了吳國的伍子胥,剛好 趕上 了,吳王僚即位。伍子胥通過公子光的關係求見吳王。

後來,吳國與楚國打仗,伍子胥針對楚國執政者眾而不和,且互相推諉的弱點,提出分吳軍為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彼出則歸, 彼歸則出,“亟肆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左傳·昭公三十年》),待楚軍疲敝,再大舉進攻。此後數年間,吳軍連年擾楚,楚軍疲於 奔命,實力 大為削弱。吳國以靈活機動的戰法,擊敗楚軍主力於柏舉,並展開追擊,長驅攻入楚都郢。帶著復仇者的快意,伍子胥到楚國後,聽 說楚平王已 死,就把楚平王的墳墓撬開,用鋼鞭鞭屍三百,以平復憤恨,伍子胥報了仇,卻成為了楚國的漢奸。

“剛戾忍卼”是伍奢對伍子胥的評價,伍子胥“能成大事”,也就是因為他的這種性格。有人說他為人剛暴,少恩,也許不是這樣,若非如 此他又怎么會捨棄性命,不惜奔走16年換來對家人的交代,如果他少恩,又怎會對吳王殫精竭慮,說到底還是造化弄人啊。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