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城更上樓

一場綿綿春雨,南京便浸潤在淡淡的煙雲中。大江東去,鐘山巍峨,如一幅靜默淡雅的山水畫卷。

王安石 繞水恣行游,上盡層城更上樓鐘山腳下,王安石靜靜地佇立在他修葺完畢的半山園內,風吹過,絲絲雨意縈繞著他的白髮。天色漸晚,牆角邊疏落的幾株梅花,讓半山園顯得更為孤寂蒼涼。

擔任宰相,被罷相;再次擔任,再一次被罷相。在一片聲討中,從京城回到南京,回到自己曾經擔任江寧知府的故地,王安石感覺到一種寧靜和親切的同時,更多的是對人生的感慨和無奈。

回到南京後,王安石在府城東門和鐘山之間結廬築屋,“所居之地,四無人家,其宅但庇風雨,又不設垣牆,望之若逆旅之舍”,取名“半山園”。此後很多年,王安石便在南京過著他的半隱居生活,潛心於學術,聚徒講學。

處江湖之遠,居偏僻之所,王安石最喜歡的是登高遠眺,他的目光總是投向遠方,他的心中總在牽掛天下蒼生。

半山園邊,庭前花開花落,飄落的是春色,但王安石那為國擔憂的忠誠沒有絲毫減弱。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撫州臨川人,21歲考中進士,先後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群牧判官,提點開封府界諸縣鎮公事,常州府知府,提點江東刑獄,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誥等職。

雖躋身官場,但從不鑽營,王安石更喜歡的是坦蕩安然地做一名地方官。從中第開始,直到46歲位居宰相推行變法為止,他多次拒絕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對入朝為官的誘惑毫無所動,長期留在做具體工作或地方官的任上,從縣令一路做到太守。

做富民強國的大事,做有利天下蒼生的大事,而不是做大官。在地方官任上,王安石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的各種創新實踐也大獲成功,深受百姓愛戴,成為具有崇高官聲與民望的地方官。其間,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組織民工修堤堰,挖陂塘,改善農田水利灌溉,便利交通;他改革學校,對教學內容進行革新;他實驗推行農民貸款之法,也就是後來的青苗法的雛形,在青黃不接時,將官庫中的儲糧低息貸給農戶,解決百姓度荒困難。

王安石骨子裡有一種高貴精神,他沒有別人那種強烈的升官欲望,而是以儒家的道德觀嚴格要求自己,淡泊物慾,不以金錢縈心,不為名利牽絆。王安石的率真和性情,在他的《清平樂》一詞中可見一斑:“雲垂平野。掩映竹籬茅舍。闃寂幽居實瀟灑。是處綠嬌紅冶。丈夫運用堂堂。且莫五角六張。若有一卮芳酒,逍遙自在無妨。”

鐘山之上,天空雲捲雲舒,流逝的是時間,但王安石那拗宰相的錚錚鐵骨沒有些許褪色。

才華出眾的王安石,性格獨特。他為人剛正,處事敢于堅持己見,百折不撓,人稱“拗相公”。他曾經在包拯手下擔任群牧司判官,有一次,群牧司衙門裡的牡丹花盛開,包公置酒賞花,眾人輪番敬酒,興致甚高。在包公勸酒時,他不管包公如何勸,始終滴酒不沾,硬是不給自己長官面子。

這就是王安石的性格,從不逢場作戲,隨波逐流。

48歲那年,王安石被任命為宰相。當時的大宋,社會危機四伏,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交織在一起,國家越來越衰弱。推行政治變革,扭轉積弱的局面,是當時許多有識之士的共同看法。數十年來,幾乎每個正直官員都會提出治理“三冗”的主張,並且想方設法減輕“三冗”給國家帶來的危害。可仁人志士前仆後繼地呼籲、爭論、諫勸,“三冗”問題非但未見解決,反而越鬧越凶,幾乎成為國家政治的一個死結。

才華超群的王安石不屑於重彈治理“三冗”老調。他深深知道重彈老調沒用,只能尋找新路。王安石提出的變法內容,有“均輸法”、“青苗法”、“免役法”、“將兵法”、“保甲法”、“市易法”、“農田水利法”及教育和科舉制度的改革等等。其核心內容只有兩條:青苗法、市易法。就是政府充當銀行的角色,貸款給民眾擴大再生產。青苗法就是政府貸錢或者種子給農民,收穫後再償還;市易法相似,就是貸款給小商小販們,然後還有國家調控市場等常用措施。

變法是對舊秩序的顛覆,改革更是對利益的重新調整。王安石的改革舉措就像一枚枚重磅炸彈,炸得那個時代文人士大夫們頭暈目眩。從變法推行開始,反對的聲音就絡繹不絕。面對一片討伐聲,孤軍奮戰的王安石堅持以“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推動改革。變法運動表現了王安石思想的獨立,致力於“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以及他的過人膽識。

王安石的新法持續了7年,雖然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但最終卻失敗了。得知新法被廢罷後,獨居南京的王安石病情日益加重,不久就孤憤而死。在去世幾天之後,王安石遺體才被他的弟弟王安國發現。此後的大宋王朝,再也沒有時代的強音,再也沒有振興的吶喊了。王安石去世41年後,北宋滅亡。

王安石變法,讓當時的大宋受益匪淺,但自己卻因變法而聲名狼藉,給他帶來了千年爭議。不論如何,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值得尊重。就如他的《浪淘沙令》一詞所敘述的那樣:“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誰與爭功。”

江寧城外,長江無語東流,凋謝的是歲月,但王安石那文人的高尚品格依然萬古長青。

王安石一生為官清廉,沒有私敵,就連他的政敵都不得不承認他“素有德行”、“平生行止無一污點”,典型的好人一個。如果不是做一個改革家,單單是文人,王安石的名字也會名留史冊。作為文化大家,退居南京的王安石並不孤獨。他高尚的道德與傑出的文采,讓許多文人墨客紛至沓來,歌詠唱和。

一次蘇軾路過江寧,王安石身穿粗布衣服,騎著毛驢到江邊迎接。比他小16歲的蘇軾向他行禮說:“軾今日以野服見大丞相。”王安石笑著說:“禮豈為我輩設哉!”兩人相伴,論文說佛,同游鐘山,賦詩相和。笑談間,王安石的《南鄉子》一詞便噴薄而出:“自古帝王州,鬱鬱蔥蔥佳氣浮。四百年來成一夢,堪愁。晉代衣冠成古丘。繞水恣行游,上盡層城更上樓。往事悠悠君莫問,回頭。檻外長江空自流。”

南京是王安石喜歡的城市,他也把更多的感情投入這塊土地,他的許多詩詞文章寫就於南京。在存世的1600多首王安石詩歌中,有500多首是在金陵完成的。他的詞多數也在罷相隱居金陵時所作。如他的《菩薩蠻》一文:“數家茅屋閒臨水,輕衫短帽垂楊里。今日是何朝?看余度石橋。梢梢新月偃,午醉醒來晚。何物最關情?黃鸝三兩聲。”是隱居半山園所寫之詞,描繪出淡泊寧靜的生活環境,也點出了詩人擺脫宦海遠離塵世的村野情趣,渲染了王安石安然閒適的生活態度和孤介傲岸、超塵拔俗的耿直人格。

王安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他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把文學創作和政治活動密切地聯繫起來,強調文學的作用首先在於為社會服務,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主張文道合一。王安石的著作極為豐富,他的文學作品中閃爍著奪目的政治光彩。其散文長於說理,言簡意深,筆力雄健,見識超群;詩詞則遒勁清新,豪氣縱橫,對宋初形式主義的文風是有力的衝擊,對豪放派詩詞有直接影響。

王安石一生的最大志向並非詩詞文章,而是政治改革。他對作詞持輕視態度,曾嘲笑晏殊:“為宰相而作小詞,可乎?”因此,王安石存詞較少,只有20餘篇,但還是留下了《桂枝香(金陵懷古)》這樣意境開闊、風骨凜然的經典名篇:

登臨送目,正故國晚秋,天氣初肅。千里澄江似練,翠峰如簇。歸帆去棹殘陽里,背西風,酒旗斜矗。彩舟雲淡,星河鷺起,畫圖難足。

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六朝舊事隨流水,但寒煙、芳草凝綠。至今商女,時時猶唱,後庭遺曲。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