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學家蔣德麒出生。
1908年10月24日蔣德麒,1908年10月24日生於江蘇省崑山縣公橋鎮。1927年中學畢業後,在家境十分困難的情況下,依靠獎學金和半工半讀在南京金陵大學農學院學習農藝。1931年到陝西關中地區的永壽、草灘一帶,調查荒地的利用和改良。1933年又到陝西籌辦“西北農事試驗場”。蔣德麒兩次西北之行,看到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所帶來的災害,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34年大學畢業後,曾任上海銀行西安分行農業課主任兼陝西棉產改進所技士,在關中進行推廣改良棉種和棉花產銷合作工作。1936年任全國稻麥改進所技士,在南京、開封、宿縣等地從事推廣改良小麥工作。1937年,他去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學習。1938年畢業獲得農學碩士學位。旋繞道香港回國,到中央農業實驗所任職,負責戰區安置難民工作。他先後調查了陝北、關中、川北荒地,還專程去陝、甘、寧邊區延安,考察荒地開墾,並參觀了抗大、魯藝學院等。1940年,他在陝西籌辦改良作物品種繁殖場(後改為西北農業推廣繁殖站)兼任主任。1943年參加西北水土保持考察團,在陝、甘、青考察。1944—1945年常駐天水,兼任農林部水土保持實驗區技正,協助實驗區進行試驗研究。1947年,他第二次赴美,參加揚子江(長江)三峽建設工程設計,併到聯合國糧農組織參加《世界土壤保持》(中國水土保持部分)的編輯工作。此後,他利用生活費的節餘和打零工的收入,到美國東部、中西部、西南部30多個州考察了水土保持;收集了美國各州農業、水土保持試驗站,徑流試驗場,保土植物種苗試驗場等單位的大量有關水土保持的資料,寄回祖國。此時,他雖然可以繼續在聯合國任職,但每當想起祖國的貧窮和落後,想起大西北亟待開發和建設,想起在延安解放區看到的動人情景,使他衝破重重障礙,於1949年2月返回祖國,迎接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蔣德麒任華東農業科學研究所農業技師兼土壤系副主任、主任,在南京進行水土保持耕作試驗,協助安徽省建立大別山林區管理處和籌建山東省魯中南山區水土保持試驗點。為了實現開發西北,根治黃河的志願,他於1953年申請調到西安,任黃委會西北工程局農業技師,負責水土保持科研管理工作。1957年,他被調到鄭州黃河水利委員會水利科學研究所水土保持研究室任農業技師兼主任,從事有關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的試驗工作。1957—1958年,參加中國科學院黃河中游水土保持綜合考察隊,在陝、晉、甘、寧地區進行考察。1963年,他在參加全國農業科技會議期間,主持討論編制了《全國農業科學技術發展規劃》中的水土保持一項,為後來的水土保持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藍圖。1964年為了加強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工作的領導,國務院水土保持委員會在西安設立黃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員會,他被調任該委員會科技處農業技師,協助科技管理工作。1971—1990年曆任陝西省水土保持局技術科工程師、革委會副主任、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陝西省水電局副總工程師,主要負責全局、全省水土保持科學技術的管理和指導工作。此外,他還積極參加各種學術和社會活動,曾任第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五、六屆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西安分社委員會委員,陝西省水利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水利學會泥沙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顧問等。他在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農業卷編委會委員和《中國農業百科全書》水利卷水土保持分支學科副主編時,對稿件的審核討論、修改,認真負責,一絲不苟,圓滿完成了任務。1985年被推選為中國土壤肥料研究會學術顧問,1988年被聘為世界水土保持學會名譽會員。他年逾古稀仍然照常上班,出差遠行,積極工作,直到1990年7月才退休。現仍擔任中國水土保持學會名譽理事長、黃委會黃河志學術顧問、陝西省水土保持勘測規劃研究所高級學術顧問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