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學者文廷式逝世。

1904年10月3日

1904年10月3日 (農曆八月廿四),清末學者文廷式逝世。

清末學者文廷式逝世。

甲午戰爭期間多次上疏反對對日求和。馬關條約簽訂之後,支持康有為組織強學會,探討強國之路。晚清政壇“清流派”領袖之一,“四大公車”之一(另外叄人是福山王懿榮、南通張謇、常熟曾之撰。

文廷式(1856~1904) 近代詞人。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號雲閣(亦作芸閣),別號純常子、羅霄山人、薌德。江西萍鄉人。出生於廣東潮州,少長嶺南,為陳澧入室弟子。光緒初,在廣州將軍長善幕中,與其嗣子志銳、侄志鈞(二人即長敘之子,瑾妃、珍妃胞兄)交遊甚密。光緒十六年(1890),成進士,授編修。二十年大考,光緒帝親拔為一等第一名,升翰林院侍讀學士,兼日講起居注。文廷式志在救世,遇事敢言,與黃紹箕、盛昱等列名清流,與汪鳴鑾、張謇等被稱為“翁(同龢)門六子”,是帝黨重要人物。中日甲午戰爭,他力主抗擊,上疏請罷慈禧生日慶典、召恭親王參大政;奏劾李鴻章昏庸驕蹇、喪心誤國;諫阻和議,以為“辱國病民,莫此為甚”。光緒二十一年(1895)秋,與陳熾等出面贊助康有為,倡立強學會於北京。次年二月,遭李鴻章姻親御史楊崇伊參劾,被革職驅逐出京。這一時期,文廷式益潛心時務,其《琴風余譚》、《聞塵偶記》,記甲午、乙未間時事、人物,能言人所不能言、不敢言。革職歸里後,撰有《羅霄山人醉語》,痛感“中國積弊極深”、“命在旦夕”,提出“變則存,不變則亡”,鼓吹“君民共主”,傾向變法,但又以為不可急切從事。戊戌政變後,清廷密電訪拿,遂出走日本。二十六年(1900)夏,回國,與容閎、嚴復、章太炎等滬上名流,參加唐才常在張園召開的“國會”。唐才常的自立軍起義失敗後,清廷復下令“嚴拿”。此後數年,文廷式往來萍鄉與上海、南京、長沙之間,沉傷憔悴,寄情文酒,以佛學自遣,同時從事著述。這時期所著雜記《純常子枝語》40卷,是其平生精力所萃。

評論: 珍妃的老師,革新派中的傑出文人,可惜理想未能實現。

歷史上的 月 

詞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