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物理學家,196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蓋爾曼出生。

1929年9月15日

蓋爾曼(Murry Gell-Mann, 1929-)因對基本粒子的分類及其相互作用方面的卓越貢獻,獲得了1969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

蓋爾曼於1929年9月15日生於美國紐約,是一個歸化了的東歐移民,蓋爾曼常常對自己的家庭守口如瓶。他對自己的猶太出身諱莫如深,在維也納有許多人叫格爾曼,但是沒有一個人用蓋爾曼這個誇張的名字,仿佛在故意模糊他的猶太祖先。
最初,電子、質子和中子被認為是基本粒子,所有物質都是由它們構成的。後來,在20世紀40-50年代,先在宇宙線事例中,後又在高能加速器中發現了一些新的不穩定粒子。其中,有些粒子(介子)的質量大約為電子質量的1000倍;有些具有10-10秒的長壽命,與所期望的強相互作用的壽命10-23秒相比,顯得很“奇異”。蓋爾曼(右圖)發現幾乎所有的已知粒子都可被分成族或多重態,而這些多重態又顯示出與挪威數學家李研究過的李群表示相對應的幾何圖樣。當把這些幾何規律套用於粒子物理學時,就出現了一種既能解釋多重態中粒子的性質,又能預言新粒子存在的理論,這有點類似於門捷列夫在構造元素周期表時所取得的成功。大約在1961年,蓋爾曼和以色列物理學家尼曼彼此獨立地發展了這種新理論,蓋爾曼將它稱為八重法(依據佛教關於八種正確的生活方式能免遭痛苦的勸說而命名)。按照稱之為SU(3)群的數學結構,蓋爾曼在定義了一個新量子數——奇異量子數S以後,將一些同位旋多重態組合成超多重態。1962年,蓋爾曼據此預言存在質量為1532MeV和1679 MeV的粒子,1964年這兩種粒子(分別稱為S10和W-)均被發現了,這就突出了該理論的重要性。
為了進一步從理論上解釋構成強子的組分粒子,蓋爾曼在坂田模型和八重態方法的基礎上於1964年提出了“夸克模型”的構想。按照這種模型,所有已知的基本粒子都是由三種更為基本的粒子——“夸克” 組成的。“夸克”一詞,取自喬埃斯在《菲內根的覺醒》中所說的:“為馬克王呼叫三聲夸克!”。利用夸克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釋重子的八重態、十重態以及介子的八重態。

歷史上的 月 

詞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