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汶川地震哀挨哀悼日
2008年5月19日今天是2008年5月19日,國難日第一天。距汶川地震災難已經整整過去七天了。三萬四千餘條活生生的生命,在地震災難來臨時,瞬間就已灰飛煙滅,舉國十三億同胞,此刻深深悲痛。在災難面前,中國人表現空前的團結與友愛,除了伸出援手,還有勇往災區前線的熱血志願者,還有默默為死難同胞沉重哀悼的平凡人們,因為汶川,我們永遠在一起,因為中國,我們永遠在一起。
據中國地震台網中心測定,2008年05月12日14時28分4.0秒,在四川汶川縣發生M8.0級地震,震中位於北緯31.0度,東經103.4度。截至2008年5月14日16時,四川省震區共發生餘震3345 次,最大餘震為6.1 級。據不完全統計,這次災害已造成 17個市(州)、死亡14463 人、失蹤1405 人、被埋25788 人、受傷64746 人。 目前四川地震重災區面積達到6.5萬平方公里,涉及到阿壩、綿陽、德陽、成都、廣元、雅安等6個市、州,嚴重受災的縣區達到44個,受災鄉鎮1061個,人口大約2000萬人,根據有關方面介紹,直接受災人數1000多萬。
時間: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04.0秒
緯度:31.0°N
經度:103.4°E
深度:33km
震級:芮氏8.0級 (中國地震局於5月18日已將汶川地震震級從7.8級修訂為8級)
最大烈度:11度
震中位置:四川汶川縣映秀鎮
都江堰市西21km(267°) 崇州市西北48km(327°)
大邑縣西北48km(346°) 成都西北75km(302°)
歷史背景:汶川地震是中國自我國建國以來最為強烈的一次地震,直接嚴重受災地區達10萬平方公里
地震成因:
中科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青藏高原研究專家王二七對汶川地區地質構造比較熟悉,5月上旬剛去過汶川地區。他分析說,汶川地震發生在青藏高原的東南邊緣、川西龍門山的中心,位於汶川——茂汶大斷裂帶上。印度洋板塊向北運動,擠壓歐亞板塊、造成青藏高原的隆升。高原在隆升的同時,也同時向東運動,擠壓四川盆地。四川盆地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地塊。雖然龍門山主體看上去構造活動性不強,但是可能是處在應力的蓄積過程中,蓄積到了一定程度,地殼就會破裂,從而發生地震。 美國地質勘探局發布的訊息也認為,這次地震的震中和震源機制與龍門山斷裂帶或者某個相關構造斷層的運動相吻合,地震是一個逆沖斷層向東北方向運動的結果。從大陸尺度上來看,中亞和東亞的地震活動是由於印度洋板塊衝撞歐亞板塊造成的。 美國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教授酈永剛告訴新華社記者,龍門山斷裂帶屬地震多發區內的活動斷層,來自青藏高原深部的物質向東流動到四川盆地受阻,向上運動,兩者邊界即為斷層面。如果斷裂每年運動數厘米,每隔50米至70米,積聚的應力和能量就能產生一次芮氏7級以上的大地震。由於震源較淺,而且震源機制為向東的逆沖運動,加上震區土質鬆軟,地震波向東能傳播很長距離,使得遠至上海和北京等城市的人都普遍有震感。 英國地質勘測局地震監測和信息服務中心主任布賴恩·巴普蒂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電話採訪時說,從地質構造上看,這次地震與喜馬拉雅碰撞帶有關,“顯然是東北-西南向的龍門山斷裂帶發生擠壓作用的結果”。 法國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地質學家保羅·達波尼耶對媒體說,大約5000萬年前,印度洋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發生碰撞後俯衝到後者的下面,由此形成了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現在仍在受兩個板塊的擠壓,使得青藏高原及周邊地區成為地震密集帶。
地震類型:
汶川大地震為逆沖、右旋、擠壓型斷層地震。 發震構造是龍門山構造帶中央斷裂帶,在擠壓應力作用下,由南西向北東逆沖運動;這次地震屬於單向破裂地震,由南西向北東遷移,致使餘震向北東方向擴張;擠壓型逆沖斷層地震在主震之後,應力傳播和釋放過程比較緩慢,因此導致餘震強度較大,持續時間較長。
震源深度:
汶川大地震是淺源地震。
汶川地震不屬於深板塊邊界的效應,發生在地殼脆——韌性轉換帶,震源深度為10千米~20千米,因此破壞性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