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愛衝突各方達成和平協定
1998年4月10日1998年4月10日 (農曆三月十四),北愛衝突各方達成和平協定。
布萊爾和埃亨在和平協定上籤字
1998年4月10日,歷時近兩年的北愛爾蘭和平談判取得重大突破,北愛八個主要黨派領導人、英國首相布萊爾和愛爾蘭總理埃亨在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達成一項旨在結束長達30年流血衝突的歷史性協定,就結束衝突及決定北愛未來前途等原則問題作了說明。
1968年以來,北愛敵對雙方不斷發生武裝衝突,導致三千多人喪生、三萬餘人受傷,並造成巨大經濟損失。協定達成後,聯合國、歐盟和美、法、德等國際組織和國家的領導人紛紛表示歡迎。
5月22日,英國北愛地區和愛爾蘭共和國同時舉行全民公決。計票結果表明,北愛爾蘭有71.12%的投票者對北愛和平協定投贊成票;在愛爾蘭共和國,對和平協定表示支持的比例高達94.4%。
分析家認為,北愛和平協定雖然獲得全民公決通過,但真正執行協定有關內容和實現北愛永久和平的道路仍將漫長而坎坷。
北愛問題由來已久。自1921年12月英國被迫與愛爾蘭臨時政府簽訂和約,承認愛爾蘭南部26郡為自由郡,北方6郡仍留在英國;英國國名由“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改為“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始,就埋下了北愛問題的種子。
北愛60%的人口是英國移民後裔,他們信奉基督教新教;其餘40%是愛爾蘭島的後裔,信奉天主教。兩派分開聚居,互不往來。在北愛歸屬問題上,前者主張留在英國,後者則堅持回歸愛爾蘭。前者的代表是新教聯合黨等各聯合黨派,後者則是羅馬天主教備黨派,兩者意見嚴重對立,而包括愛爾蘭共和軍在內的組織實施的軍事活動火上澆油,流血衝突不斷,使問題複雜化。
北愛和平進程的最初跡象是1985年11月15日,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和愛爾蘭總理菲茨傑拉德達成的一項有關北愛問題的重要協定。它的中心內容是保證英國對北愛爾蘭的長期主權並使愛爾蘭政府對這一地區的事務有正式發言權,雙方還首次確認,北愛地位的任何變化都必須得到北愛人民中的多數的同意,這一協定為以後的和平進程奠定了基礎。
1997年5月英國工黨在大選中獲勝,謀求北愛和談取得突破是工黨政府政策的重要內容,也是布萊爾政治生涯中的一個重要期望,在多方的努力下,終於促成了北愛和平協定的達成。
當日貝爾法斯特街頭,廣告牌上“歷史性時刻”的字樣清晰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