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被批准

2001年3月15日

2001年3月15日 (農曆二月廿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綱要。

世紀之交,我國勝利實現了現代化建設的前兩步戰略目標,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了小康水平。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

“九五”期間,面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總攬全局,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經過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在有效治理通貨膨脹,成功實現經濟“軟著陸”後,針對經濟形勢的變化,實行擴大內需的方針,果斷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抑制了通貨緊縮趨勢,克服了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有效需求不足帶來的困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經濟運行質量與效益提高,綜合國力進一步增強,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3%。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糧食等主要農產品生產能力明顯提高,實現了農產品供給由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歷史性轉變。工業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信息產業等高新技術產業迅速成長,淘汰落後和壓縮過剩工業生產能力取得成效。服務業持續增長,就業崗位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成績顯著,“瓶頸”制約得到緩解。經濟體制改革繼續深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國有大中型企業改革和脫困的三年目標基本實現,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取得重大進展,市場體系建設全面推進,巨觀調控機制進一步健全。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基本形成,對外貿易和利用外資的規模擴大、結構改善、質量提高,開放型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消費結構改善,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有效實施,文化、衛生、體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香港、澳門回到祖國懷抱,“一國兩制”方針和基本法得到全面貫徹執行,祖國和平統一大業取得歷史性進展。

經濟和社會發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問題:一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地區發展不協調,城鎮化水平低,國民經濟整體素質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二是科技、教育比較落後,科技創新能力弱,人才資源不足;三是水、石油等重要資源短缺,部分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四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阻礙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性因素仍然突出;五是人口壓力大,就業矛盾尖銳,農民和城鎮部分居民收入增長緩慢,收入差距拉大;六是一些領域市場經濟秩序相當混亂,貪污腐敗、奢侈浪費現象和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作風還比較嚴重,有些地方社會治安狀況不好等。對此,必須保持清醒的認識,認真解決。

今後五到十年,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時期,是進行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時期,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擴大對外開放的重要時期。本綱要根據《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畫的建議》編制,是戰略性、巨觀性、政策性的規劃,是“十五”期間(2001年至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宏偉藍圖,是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綱要主要闡述國家戰略意圖,明確政府工作重點,引導市場主體行為方向,所提出的產業發展方向和重點,是對市場主體的指導性意見,政府將運用經濟政策等手段加以引導,在基礎設施、科技和教育、生態環境、社會保障以及公共服務等領域提出的任務,政府將運用所掌握的公共資源,切實履行職責,努力完成。

歷史上的 月 

詞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