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劇作家兼小說家蘭斯頓·休斯(Langston Hughes)出生

1902年2月1日

蘭斯頓-休斯(1902—1967)在美國文壇,尤其是黑人文學方面,是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寫過小說、戲劇、散文、歷史、傳記等各種文體的作品,還把西班牙文和法文的詩歌翻譯成英文,甚至編輯過其他黑人作家的文選,但他主要以詩歌著稱,被譽為“黑人民族的桂冠詩人”。1960年代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那篇流傳至今、膾炙人口的《我有個夢想》跟休斯的關於“夢想”的詩歌有直接的聯繫。他在1926年發表在《民族》雜誌上的《黑人藝術家與種族大山》中大無畏地宣稱:“我們這些正在從事創作的年輕黑人文藝家抱定宗旨要既不畏懼也不羞愧地表現各自的黑皮膚的自我。如果白人喜歡,我們很高興;如果他們不喜歡也沒有關係。 …… 如果黑人喜歡,我們很高興;如果他們不喜歡,他們的不悅也沒有任何關係……” 這篇文學宣言激勵了無數黑人文學家,也確立了他在哈萊姆文藝復興運動中的領袖地位。

1902年2月1日,休斯生於密蘇里州的喬普林市。從小父母離異,跟隨外祖母、母親和親友生活。他在美國中部受中等教育,在哥倫比亞大學唯讀了一年書。後來,他曾在林肯大學繼續學習,並取得碩士學位。他當過報童、輪船餐廳侍應生、看門人、茶房,18歲在墨西哥當英文教員,後來流浪在西歐,當過水手、巴黎夜總會的廚子等,生活經驗非常豐富。休斯從“哈萊姆文藝復興”時代開始創作,受過“新黑人運動”的影響,早期創作帶有民族主義和唯美主義傾向。20世紀30年代初的美國經濟大蕭條和舉世聞名的誣害黑人案件“斯考茨勃羅案”提高了他的覺悟。他曾到過蘇聯和中國,曾以記者身份參加西班牙內戰,通過接近工人運動,他的立場逐漸轉向革命一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的創作一度減弱了鬥爭精神,但很快又轉向現實,寫出了歌頌工人運動、反對種族歧視的作品,如詩篇《新的歌》《讓美國重新成為美國》,長篇小說《辛普爾這樣主張》等。50年代後,他的創作中又出現了為藝術而藝術的傾向。他的某些詩歌被認為是先鋒派的作品。

從總的傾向來說,休斯一生的文學活動都是同他所處的時代的美國黑人運動緊密相連,同廣大黑人的命運息息相關。休斯的創作真實而深刻地反映了美國黑人的社會生活,傾訴了他們的苦難與辛酸、歡樂與希望,以及對自由、民主的追求與渴望。

2002年2月1日是美國黑人詩人蘭斯頓·休斯誕辰100周年。這兩年,美國文壇不斷舉行百周年紀念活動,先後紀念了福克納、海明威和斯坦貝克等名家。也許因為休斯是第一個趕上這潮流的黑人作家,又趕上強調“多元化時代”,對他的紀念活動格外隆重,專門成立了一個紀念委員會,從2月1日開始,一直持續到4月。大學理所當然地是最活躍的。不僅是耶魯大學、紐約大學等名牌學校,連一些小地方的科技學院都舉辦研討會或休斯詩歌朗誦會。甚至有些書店也參與組織紀念活動。美國郵政總局頒發了一枚休斯頭像的紀念郵票並為此舉行首發式等活動。作家、詩人、評論家,還有戲劇家都積極出面朗誦休斯的詩歌,談論對他的看法,演出他寫的劇本片斷。美國詩人學會、蘭斯頓·休斯全國詩歌工程和全國英文教師協會還把4月2日定名為蘭斯頓·休斯詩歌日,號召全國和世界各地的男女老少在這一天在學校、圖書館、社區中心、教堂、醫院、書店或其他任何地方三三兩兩地集合起來朗誦他的詩歌。在所有這些紀念活動中,由坐落在休斯童年家鄉的堪薩斯大學舉辦的活動規模最大,有五百多位國內外學者參加,內容有學術發言、電影、藝術展覽和詩歌朗誦等。連《國際先驅論壇報》都在2002年2月19日第20版發了專稿。

歷史上的 月 

詞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