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學家黃現璠逝世

1982年1月18日

黃現璠(1899.11.131982.1.18),“國際知名民族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注1)和社會活動家。原名甘錦英,壯族,祖籍廣西扶綏縣。1922年考入廣西省立第三師範學校,1926年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受教於陳垣錢玄同等名師,經預課、本課、研究院九年學習。1935年留學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現東京大學)研究院,導師為日本東洋史學大家和田清加藤繁。留學期間,經師友原田淑人教授介紹,結識當時滯日的中國學者郭沫若,時常往來論學,互受切磋之益。1937年11月從日本歸國後,歷任廣西大學、中山大學、國立桂林師範學院、廣西師範學院(現廣西師範大學)等校史學教授,為我國“壯族首位大學教授”。(注2)曾先後兼任廣西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廣西大學訓導長、中文系主任、圖書館館長、廣西師範學院圖書館館長等職。抗戰期間,應邀擔任《國防周報》編撰委員,發表了不少抗日文章。在廣西大學、中山大學任教期間,1943年8月組織“黔桂邊區考察團”,任團長;1945年4月,組織“黔南邊民考察團”,任團長,多次深入黔桂兩省少數民族地區展開廣泛的學術調查活動,成為我國現代少數民族田野調查先驅之一。1951年6月任中央民族訪問團中南訪問團廣西分團副團長(團長費孝通),深入廣西少數民族地區慰問和調查。1952年3月,帶領助手前往都安、東蘭、南丹一帶調查;1953年6月,在廣西大學組建“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文教局歷史文物調查工作組”,任組長,帶領調查組成員深入南丹、天峨、河池羅城、忻城等地,先後訪問調查了瑤族、毛難族、苗族、壯族、仫佬族等少數民族,收集到大量文物和史料。1956年8月,參與組建“廣西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任副組長兼壯族組組長,實際負責全組學術調查工作,領導開展了廣西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全面深入的少數民族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調查,收集到一大批珍貴史料,為壯族社會歷史文化的全方位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為廣西民族研究所的建立和後來壯學研究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新中國成立後的“民族識別三個階段的工作里,費孝通黃現璠夏康農……等20世紀中國人類學界和民族學界的名家。以及大批學者、民族工作者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正是基於全國民族識別工作的研究成果,國務院先後公布了中國共有55個少數民族,加上漢族總共56個民族。通過科學研究和民族自願原則決定民族成分,成為中國民族研究工作的創舉,同時也引起了國際民族學界的廣泛注意,得到很高的評價。”(注3)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黃現璠作為廣西文化教育界唯一代表,當選為第一屆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後改名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理事,(注4)1954年後相繼當選為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委員、中央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委員。先後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任命為桂西僮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委員、廣西省人民委員會委員。1957年7月,出席全國人大民族委員會在青島舉行的“全國民族工作座談會”。

1958年2月1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作出決議,“罷免費孝通、黃現璠、歐百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委員職務”,(注5)從而被錯劃為中國歷史學界頭號大右派。

1979年,右派冤案得以徹底平反後,黃現璠相繼當選為第一屆中國民族學研究會(後改名為中國民族學學會)顧問、(注6)《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編輯委員會委員、第一屆中國西南民族研究學會顧問、第一屆中國百越民族史研究會副會長、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期間,為協助政府的平反冤假錯案做了大量工作。

黃現璠一生著述豐碩,曾編、著、譯有《中國通史綱要》(合著)三冊、《高中外國史》(兩冊)、《元代農民之生活》、《唐代社會概略》、《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廣西僮族簡史》、《古書解讀入門》、《漢族的形成》、《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合著)、《儂智高》、《壯族通史》(合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等著作,相繼發表過《周代無井田制》、《我國坐俗古今之變》、《吸菸風俗傳播考》、《我國服裝演變之研究》、《黔桂邊區教育散記》、《殷周社會初考》、《土司制度在桂西》、《壯族女將瓦氏領兵抗倭》、《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民族調查與研究近40年的回顧與思考》、《試論西方“民族”術語的起源、演變和異同》等史學及民族學論文80餘篇,研究範圍涉及中國通史、先秦史、中古史、社會生活史、文化史、民族學、語言學、壯學等領域,學術造詣精深,開拓性學術成就斐然,所著《唐代社會概略》被公認為20世紀第一部關於唐代社會史研究的專著;所著《宋代太學生救國運動》被公認為20世紀第一部關於中國學生運動史研究的專著;他在20世紀40年代發表的大量有關社會生活史研究的論文,成為中國現代社會生活史研究的先驅成果;所著《廣西僮族簡史》和《壯族通史》被公認為中國第一部關於壯族歷史文化研究的簡史和通史;所撰《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探討》一文,被公認為改革開放新時期推出的第一篇主張“無奴隸社會”論文,影響十分廣泛;所著《中國歷史沒有奴隸社會》一書,被公認為20世紀中國學術界主張中華民族史“無奴隸社會”的第一部專著;所撰《試論“中國生活學”的構建》論文,為建設中國生活學這一學術新學科提供了重要指南。他最早提出的“廣西壯族土著說”、“儂智高起兵反宋正義說”,皆為後學宗之,現已成為定說;他主張我國民族歷史沒有奴隸社會的“跳躍論”,受到史學界極大關注。由於黃現璠在民族學、壯學和史學等方面卓有成就的開創性貢獻,被學術界稱為“壯學宗師”、(注7)“中國現代民族學奠基人之一”、(注8)“桂海學術泰斗”,(注9)被尊奉為“八桂學派領袖”、(注10)“無奴學派(又稱無奴派)導師”,(注11)學術聲譽名揚海內外。

黃現璠一生從事高等教育,桃李滿園,晚年曾創辦灕江業餘大學,任校長,開了中國當代民辦高等教育的先河,為我國現代學術和民族文化教育事業作出了重要貢獻。1999年11月,廣西師範大學隆重舉辦“黃現璠教授誕辰一百年紀念座談會”,會後編印《黃現璠教授誕辰百年紀念文集》和出版了《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現在廣西師範大學和桂林中學分別設立有“黃現璠少數民族獎學金”和“黃現璠獎學金”。

歷史上的 月 

詞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