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劇作家,小說家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出生

1921年1月5日

弗里德里希-迪倫馬特瑞士劇作家、小說家

Friedrich Duerrenmatt(1921~1990)1921年1月5日出生在伯爾尼州的科諾爾豐根一牧師家庭。曾在伯爾尼和蘇黎世學習文學、神學和哲學,畢業後當過新聞記者和劇場解說詞作者,後在蘇黎世《世界周報》任美術和戲劇評論編輯。1947年發表的第一部劇本《立此存照》,寫16世紀明斯特一個再浸禮教徒為了信仰寧可拋棄財富和家庭的故事,在蘇黎世首演成功。劇作《盲人》(1948)以德國三十年戰爭為背景,主人公盲公爵的遭遇取材於《聖經》中約伯的故事;寫作手法受德國表現主義戲劇的影響。《老婦還鄉》(1956)是他聞名世界的第一部劇本。女主人公是億萬富翁,她在離別45年後重返故鄉,為了害死使她17歲時淪為妓女的舊日情人伊爾,用金錢收買了全城居民,讓伊爾突然死去。劇本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萬能的現象,在藝術上採用了作者擅長的“悲喜劇”手法,戲劇效果強烈。1962年問世的《物理學家》,進一步奠定了迪倫馬特在西方文壇的地位。劇本主人公是一個天才的物理學家,他研究出一種能夠發明一切的萬能原理,因擔心這一發明被政治家利用去毀滅人類,便裝瘋躲進瘋人院。西方和某“社會主義”國家的情報機關都派人裝瘋打進瘋人院,企圖竊取資料,而以瑞士大資本家為後台的瘋人院女院長卻早已盜走了論文。劇中的物理學家是作者肯定的正面形象,但是他的逃避政治的願望只是一種空想,最後還是落入了象徵大壟斷資本家的女院長手中。這個劇已成為西方劇壇的保留劇目。

迪倫馬特其他重要劇作有《羅慕洛皇帝》(1949),它取材於羅馬歷史,故事卻完全是虛構的,表現了作者對生活的冷漠旁觀的態度。《密西西比先生的婚事》(1952)進一步發揮了這種處世態度。《天使來到巴比倫》(1954)的背景是古巴比倫王國,以寓意的手法強調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獲得幸福,鄙視財富和權勢。《法蘭克五世》(1960)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橫行不法的資本家形象,是繼《老婦還鄉》後又一部抨擊金錢萬能的劇作。1966年問世的《流星》取材自《聖經》中的拉撒路的故事,描寫一個著名作家一再死而復活的荒誕故事,曲折地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藝術家的精神危機。這部諷刺喜劇被認為是作者的自我寫照。迪倫馬特除了以喜劇形式反映悲劇性社會問題之外,還喜歡用“犯罪小說”的形式反映現實社會問題。他認為,描寫犯罪問題是研究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唯一有效的方法,因為現實生活中充滿了罪惡,作者可以通過犯罪問題探索犯罪的生理、心理原因和社會根源。《法官和他的劊子手》(1952)是他的第一部犯罪小說,它以頗有說服力的情節描寫,揭示了資產階級法律的破產。中篇小說《拋錨》(1956)通過一次遊戲探索了犯罪和道德問題,在題材處理和人物心理分析上,構思巧妙;對資本主義社會的冷酷無情和墮落的揭露,有一定深度。《諾言》(1958)是他的犯罪小說的代表作,副標題為“以犯罪小說形式寫的安魂曲”,它通過主人公破案不成而身敗名裂的結局,反映了主持正義者反被看成怪癖的令人震驚的社會現象。這樣的故事完全脫出了一般偵探小說的窠臼。

迪倫馬特的作品表現為荒誕、誇張,卻都反映嚴肅的社會問題。他自稱“中立主義者”,實際上是資產階級人道主義者,他面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中的畸形現象無可奈何,作品中的主人公往往有悲觀、消極、走投無路的特點。迪倫馬特還寫過一些戲劇理論著作,以《論喜劇》(1952)《戲劇問題》(1955)、《弗德里希席勒》(1960)等文章建立了自己的悲喜劇理論。 他否認戲劇的教育作用,但他卻是一位具有藝術抱負和革新精神的作家。他“棄舊圖新”地探索自己獨特的藝術道路,追求“多彩的戲劇”,傾向於具有喜劇色彩和社會諷刺色彩的追求。他的筆下是通過“距離”來表現的,而造成“距離”的主要手段是“怪誕”,這構成了他藝術表現的重要特徵。

歷史上的 月 

詞條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