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94年>> 12月14日

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1994年12月14日

1994年12月14日10時40分,當時的國務院總理李鵬向全世界宣告:長江三峽工程正式開工!

第一罐混凝土穩穩地澆築在大壩江心岩石上。一項偉大的跨世紀工程將從這裡崛起,載入中華民族騰飛的史冊。一開發三峽,治理長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民的意願。本世紀初,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在《實業計畫》中寫道:“自宜昌而上……當以水閘堰其水,使舟得流以行,而又可資其水力。”這是中國提出開發三峽的第一人。

新中國的建立,把三峽工程真正擺上了議事日程。毛澤東以他博大的胸襟勾勒出三峽工程的宏偉藍圖:“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高峽出平湖。”

此後,新中國幾代水利科學工作者用40年的時間,精心設計,反覆論證。從水文調查到地質勘測;從研究壩段到壩址選擇;從水庫調查到移民安置;從防洪演算到水庫調度;從泥沙淤積到水庫長期使用;從工程施工到巨型設備研製……提供了浩如煙海的研究報告和方案藍圖。1992年4月3日,全國人大七屆五次會議通過《關於興建三峽工程決議》。從此,歷時半個多世紀的三峽工程論證和審查工作終於畫上了圓滿的句號,進入實施階段。

三峽工程總公司總經理陸佑楣介紹:長江三峽工程具有防洪、發電、航運等巨大綜合效益,而最重要的是防洪。自古以來,荊江兩岸一直是長江洪水肆虐橫行的地方。史書記載,自漢代以來2000多年裡,長江中下游發生較大洪災200多次,水災更是不可勝數。1931年大水,武漢市區行船百日,江漢平原14.5萬人淹死;1935年再次大水又奪去了14.2萬人的生命!1954年長江大水,荊江分洪區三次分洪,京廣線中斷百餘天,直接經濟損失100億元。長江防洪,尤其是中游水患,使共和國每一位領導人寢食不安,牽腸掛肚:這裡有150萬人,2300萬畝良田,還有華中特大城市武漢、京廣大動脈……

三峽工程是唯一可以解除這些心腹大患的良策。水庫防洪庫容達222億立方米,水庫調節洪水可削減洪峰流量2.7萬—3.3萬秒立方米,使荊江河段防洪標準由現在1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即使遇到千年一遇的洪水,也可以通過三峽工程的調蓄,防止發生大量人口死亡的毀滅性災害。

三峽水電站是世界最大的水電站,總裝機容量1820萬千瓦,年發電量846億千瓦時,相當於一座年產5000萬噸原煤的煤礦。三峽水庫回水可達西南重鎮重慶,改善650公里川江航道,萬噸級船隊可以從上海直達重慶,年單向通過能力由現在1000萬噸提高到5000萬噸,為重慶、四川乃至大西南提供了一條便捷的出海通道。

三峽工程的一系列世界之最使之躋身世界超級工程前列。1994年6月,在巴塞隆納舉行的“全球超級工程會議”上,三峽工程當之無愧地入選。外電報導,“三峽工程的出現,為會議陡增光彩”;“三峽工程屬於全人類”。

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王家柱這樣說:三峽工程是中國人民的驕傲,也是全人類最先進的科技進步成果。

三峽工地距葛洲壩不過30公里,但它們卻分屬於不同的時代。三峽工程除了投資額、發電量遠遠超過葛洲壩外,更重要的區別是三峽工程深刻的體制改革。

三峽工程靜態投資954億元,倘若投資突破1%,便是9-54億元;工期拖後1年,僅發電一項損失即過百億元。歷史不容許三峽工程再交如此昂貴的“學費”。

三峽工程的決策者、建設者一直思索著運用新的機制建設三峽,樹起三峽的嶄新形象。李鵬總理多次明確提出:用計畫經濟的老辦法,全部由國家投資建三峽是不行的,要採用國際上通行的工程項目業主制來建設和管理三峽。1993年9月,國務院正式批准成立“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作為水電建設體制改革的產物,招標承包制、建設監理制、契約管理制,一道登上工程舞台,構建起功能完整的現代化管理模式,即“三峽模式”。

1993年9月8日,三峽工程推出第一標———西陵長江大橋,鐵道部大橋工程局以3-5億元中標。迄今為止,三峽工程已進行了52項招標,總契約額達到41億元,引來了國內最具實力的100多家施工企業和美、英、德、瑞士、日本等國外大型設備製造企業。

“靠競爭贏得進軍三峽的入場券”。三峽模式的巨大衝擊力,使三峽前期工地成了多路英豪比技術、比實力、比信譽的競技場。十幾家甚至幾十家施工單位爭奪同一項目的精彩場面,令我國水電界的權威驚嘆又驚喜。

鐵道部大橋局是建設過武漢、南京等長江大橋的勁旅。按常理,他們奪得西陵長江大橋一標似無大障礙。但是,面臨激烈的競爭,大橋局不敢有一絲鬆懈。他們除了展示自身的技術優勢外,又果斷聯合武昌造船廠,在低溫焊接、運輸、吊裝等方面形成新的優勢,才得以一舉奪標。

1993年10月24日,長委會宜昌監理中心第一次跨進三峽工程大門。

在三峽工程中,最讓人牽腸掛肚的事就是移民。據三峽移民局局長唐章錦介紹,按三峽水庫175米蓄水位計算,淹沒面積達638平方公里,涉及鄂川兩省19個縣(市)。在長達20年的移民遷建期內,移民總數將達到百萬人。黨中央、國務院十分關心和重視移民工作。中央主要領導同志不止一次地強調,讓移民遷得出、住得好、先致富,對確保工程順利進行非常重要。

三峽壩區的人民不會忘記歷史的這一幕:1958年冬天的一個上午,周恩來總理登上瑞雪鋪地的中堡島,走近一間農舍。這一天,正是主人望作秀的女兒“打喜”的日子,按照風俗外人不能進屋。入鄉隨俗的周總理在主人門口留下4元錢悄然離去。35年後,望作秀第一個搬離中堡島。

領袖和移民的水乳之情,激發了三峽壩區人民舍我家園、修我大壩的豪情。1992年冬天,正值天寒地凍時節,幾項關係到大江截流的關鍵工程相繼開工,工程征地迫在眉睫。為了工程需要,秭歸縣茅坪鎮和宜昌縣三斗坪鎮的幾十戶農民成了第一批移民。他們砍了柑桔樹,拆了大瓦房,搬進臨時搭起的簡單活動房。

擔負三峽壩區移民工作的宜昌市、縣各級幹部,將自己比喻為一肩挑兩頭:一頭扛著國家的任務和大局,一頭扛著移民的利益和負擔,兩者都得兼顧。“讓每一個移民滿意”,是他們銘記在心的準則。

自1984年起,國家即撥出專款,對川鄂庫區實行大規模的開發性移民試點。庫區各級政府不再把移民僅僅視為賠償對象,而是對移民遷移後的生產和生活作出全面的安排,妥善安置移民並負責到底。

從庫首第一縣湖北巴東縣,到庫區腹地四川萬縣市,再到庫尾四川巴縣,開發性移民正在卓有成效地展開。

對口支援三峽庫區移民,更是體現了黨和政府對移民的關心。全國20多個省市派出的考察團,紛紛深入庫區,洽談合作項目。

令人夢繞魂牽的“三峽工程”終於開工了!記者在壩區看到,一年多前,這裡還是桔香飄溢的優閒田園,如今卻變成機械如林、車流如潮的大工地。建設者們艱苦奮鬥,夜以繼日,超前施工,贏得了寶貴的時間,終於比計畫提前10個月擂響了進軍三峽的鑼鼓。

 

12月14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