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958年>> 10月31日

《日瓦戈醫生》作者帕斯捷爾納克拒絕接受諾貝爾獎

1958年10月31日

1958年10月31日《日瓦戈醫生》作者帕斯捷爾納克拒絕接受諾貝爾獎_歷史上的今天
1958年10月31日,蘇聯作家鮑里斯·巴斯特爾納克被迫拒受諾貝爾文學獎金。儘管他在給瑞典文學院的信中說他是“自願拒絕接受”的,但是,西方人士認為是蘇聯政府迫使他拒受的。他的小說《日瓦戈醫生》以俄國革命時期為背景,批評了蘇聯的意識形態。
  帕斯捷爾納克1890年2月10日生於莫斯科。父親列昂尼德·奧西波維奇是莫斯科美術、雕塑、建築學院教授,著名畫家,曾為托爾斯泰作品畫過插圖。母親是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的學生。與父母過從甚密的奧地利詩人里爾克啟發了他對詩歌的愛好,是他一生喜愛的詩人。
  帕斯捷爾納克童年時代受到鄰居、俄國著名作曲家斯克里亞賓的影響,立志當音樂家,在音樂學院教授指導下學習音樂理論和作曲。1909年,他入莫斯科大學法律系,後轉入歷史哲學系,1912年夏赴德國馬爾堡大學,在科恩教授指導下攻讀德國哲學,研究新康德主義學說。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回國,因健康原因未服兵役,在烏拉爾一家工廠當辦事員。
  十月革命後,帕斯捷爾納克從烏拉爾返回莫斯科,任教育人民部圖書館職員。1913年,他開始同未來派詩人交往,在他們發行的雜誌《抒情詩刊》上發表詩作,並結識了勃布洛夫和馬雅可夫斯基。他以後的創作也受到未來派的影響。
  1914年,帕斯捷爾納克的第一部詩集《雲霧中的雙子星座》問世,1916年,他出版第二部詩集《在街壘之上》,步入詩壇。在1922年至1932年的10年中,又出版了一系列詩集、小說和散文詩。
  1934年在蘇聯第一次作家代表大會上,布哈林樹帕斯捷爾納克為詩人的樣板,以他取代馬雅可夫斯基和別德內。但帕斯捷爾納克並非時代弄潮兒那類作家,無法適應時代的需要,一年後又被逝世的馬雅可夫斯基所取代。
  1958年,他因小說《日瓦戈醫生》受到嚴厲譴責,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1960年5月20日,他在莫斯科郊外彼列傑爾金諾寓所中逝世。改變命運的相愛
  帕斯捷爾納克出身於藝術氣氛濃厚的家庭,從小受到家庭的薰染,對歐洲文學藝術造詣很深,精通英、德、法三國語言。他性格孤僻、落落寡合。
  在家庭中,帕斯捷爾納克同樣孤獨。第二個妻子奈豪斯雖然決然離開前夫義無反顧地把身心獻給他,但文化修養的差異使她不能同他在精神上產生共鳴。
  1946年,帕斯捷爾納克結識了伊文斯卡婭。帕斯捷爾納克一直是伊文斯卡婭的熱愛的詩人、崇拜的偶像,她親眼見到他激動不已。帕斯捷爾納克也被伊文斯卡婭超塵拔俗的美貌所震撼。兩人的相識相愛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使伊文斯卡婭歷盡磨難,也把帕斯捷爾納克過早地送入墳墓。當時伊文斯卡婭34歲,帕斯捷爾納克56歲,但年齡的差異並未阻礙他們相愛。
  1949年10月9日,警方逮捕了伊文斯卡婭,罪名是她夥同《星火畫報》副主編奧西波夫偽造委託書。審訊員對她連軸審訊,讓耀眼的燈通宵對著她眼睛,不讓她睡覺,一直折磨她三天三夜,逼她交待“猶太佬”的反蘇言行。帕斯捷爾納克是猶太人,審訊員都管他叫“猶太佬”。後來,審訊員發現她懷有身孕,不再審訊她,把她送入波季馬勞改營。她同其他女勞改犯用鐵鎬刨地時流產了,這是她和帕斯捷爾納克的孩子。伊文斯卡婭在勞改營里關了5年,1953年才被釋放。伊文斯卡婭在勞改營期間,帕斯捷爾納克無法同她聯繫,每次憶起他們在一起的情景便痛不欲生,寫了不少思念她、讚美她的詩。
  伊文斯卡婭釋放後,兩人關係更加密切,伊文斯卡婭不僅是帕斯捷爾納克溫柔的情人,還是他事業的堅決支持者。拉拉的形象可以說是他們共同創造的,伊文斯卡婭的親身經歷豐富了拉拉的形象。形象原型參與塑造形象在文學史上也屬罕見。從此,帕斯捷爾納克的一切出版事宜皆由伊文斯卡婭承擔。這是帕斯捷爾納克的妻子奈豪斯無法勝任的。帕斯捷爾納克對這兩個女人的態度同日瓦戈醫生對妻子東尼婭和情人拉拉的態度一樣,對妻子深感內疚,下不了決心同她離異,因此也無法同伊文斯卡婭正式結合。
  1957年,義大利出版商費爾特里內利通過伊文斯卡婭讀到《日瓦戈醫生》的手稿,欣賞備至,把手稿帶回義大利,並在當年年底出版了《日瓦戈醫生》的意文譯本,接著歐洲又出現了英、德、法等各種語言的譯本,《日瓦戈醫生》成為1958年西方最暢銷的書。帕斯捷爾納克因此在國內成為眾矢之的。唯有伊文斯卡婭對帕斯捷爾納克忠貞不二,預言小說遲早會被蘇聯人民接受,並挺身而出,把一切責任都攬在自己身上。為了愛情的放棄
  1958年10月23日,瑞典文學院宣布將1958年度諾貝爾文學獎授予帕斯捷爾納克,有關方面逼他公開聲明拒絕諾貝爾文學獎。帕斯捷爾納克拒絕發表聲明。對帕斯捷爾納克的壓力越來越大,但他始終未屈服。他在致作協主席團的信中寫道:“任何力量也無法使我拒絕人家給予我———一個生活在俄羅斯的當代作家,即蘇聯作家———的榮譽。你們可以槍斃我,將我流放……幾年後你們將不得不為我平反昭雪。”31日,帕斯捷爾納克在同伊文斯卡婭通過電話後,立即到郵電局給瑞典文學院拍了一份電報,婉拒諾貝爾獎,與此同時,他要求恢復伊文斯卡婭的工作。
  帕斯捷爾納克為了捍衛榮譽不畏懼死亡和流放,但榮譽在愛情面前卻黯然失色。為使伊文斯卡婭免遭迫害,帕斯捷爾納克在所不惜。生離死別,一連串猛烈的打擊使帕斯捷爾納克身心交瘁,一蹶不振,孤獨地住在作家村,心臟病不時發作,很難出門。奈豪斯不準伊文斯卡婭進他們家門,他們兩人極少見面,甚至無法互通訊息。
  1960年5月30日,帕斯捷爾納克溘然逝世。奈豪斯不準伊文斯卡婭同他告別,伊文斯卡婭在門前站了一夜,最後只能在人群後面遠遠望著徐徐向前移動的靈柩。此時她五內俱焚,暈倒在地。
  帕斯捷爾納克逝世後,伊文斯卡婭同20歲的女兒伊琳娜同時被捕,罪名是向國外傳遞手稿並領取巨額稿酬。伊文斯卡婭除了在莫斯科給義大利出版商看到《日瓦戈醫生》手稿外,從未向國外傳遞過任何手稿,至於稿酬則更是一戈比也未領取過。但她仍被判處4年徒刑,伊琳娜被判兩年徒刑。

10月31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