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
1973年10月6日
以色列軍隊向大馬士革挺進
1973年10月6日,以色列遭受了埃及、敘利亞的突然襲擊,而這第一波的攻擊又迅速由伊拉克、 摩洛哥、 沙烏地阿拉伯和約旦的援軍所加強。敵對雙方都分別由一個超級大國充分武裝:以色列空軍因受到由蘇聯提供的薩姆飛彈的打擊而損失慘重,但在決定性的沙漠遭遇戰中,美國和英國的坦克卻占據優勢。
此次戰爭起源於埃及總統薩達特提出的有限戰爭構想。他認為,只要埃及軍隊能在西奈半島拿下1O厘米土地並站住腳,就能改變美蘇對阿以爭端的態度,迫使以色列接受談判,打破僵持局面。埃軍司令部根據薩達特的構想制訂了“巴德爾行動”計畫,開同敘利亞進行磋商,組成聯合司令部,擬於1973年10月6日向以色列發起進攻。這一天是穆斯林齋日開始,同時是猶太人贖罪日。這個方案得到了阿拉伯產油國的支持。
戰爭開始時埃及集中8萬軍隊,300架飛機,4000門大炮和火箭發射器,向蘇伊士運河東岸的以色列陣地發起攻擊。接著,8000名突擊隊員用橡皮舟渡過運河,用高壓水龍頭在東岸沙提上沖開通道,同時鋪設起浮橋。兩個集團軍迅速渡過運河,經過10個小時戰鬥,突破了長達160公里的“巴列夫防線”向西奈半島縱深挺進。至1O月19日,埃及軍隊控制了12至20公里的地區。敘利亞軍隊也在伊拉克、約旦、沙烏地阿拉伯軍隊的協助下,收復了戈蘭高地的部分領土。同時,巴勒斯坦游擊隊在被占領地區頻頻出擊,襲擊以色列的供應基地、交通幹線和軍事設施。阿拉伯各國對此給予了有力的聲援和支持,阿爾及利亞等9國派出空軍、陸軍到前線配合作戰,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向埃、敘提供22億美元援助,並通過石油禁運、提價等措施打擊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
以色列在軍事失利的情況下,一面要求美國出面調解,一面在全國進行緊急動員。美國架起“空中橋樑”向以色列趕運武器裝備。戰爭爆發後的5天內,美國就向以色列提供了1.3億美元的軍事援助。蘇聯擔心戰爭升級,敦促埃及、敘利亞停火。10月16日,柯西金飛往開羅同薩達特會談,聲稱如不停火,蘇聯就停止向埃及運送武器。同時蘇聯向敘利亞施加壓力,威脅撤離蘇聯在敘的飛彈技術人員。
10月21日,美蘇向聯合國安理會提出議案,要求就地停火,建立“公正持久和平”。但與第一次中東戰爭時的情況相似,美蘇的調解和聯合國的“停火決議”,使以色列有了喘息和重新部署力量的機會。1O月10日,以色列開始反攻。它先集中力量打擊北線的敘利亞軍隊,奪回戈蘭高地的失地,並進而越過戰前界線,又占領了敘利亞700多平方公里領土。在穩住北線之後,以軍又集中兵力在南線對埃及進行反攻。10月14日,埃以在西奈激戰,埃軍在損失264輛坦克後被迫撤退。15日晚,以軍偷渡運河,進入埃及後方,占領100O多平方公里土地,對埃及第三軍形成包圍,威脅開羅。這時,埃及和敘利亞先後宣布接受停火。以色列雖然口頭接受停火,但仍揮兵西進,並收縮對埃及第三軍的包圍圈。安理會1O月2 5日通過一項關於派聯合國緊急部隊去中東的決議,停火才得以實現。
第四次中東戰爭阿拉伯國家投入的總兵力約4O萬人,比以色列(30萬兵力)多10萬人,最後還是失敗了。阿拉伯方面傷亡和被俘2.1萬人(以色列傷亡1萬人),損失坦克2000輛(以色列800輛),損失飛機450架(以色列 150架)。戰爭中埃及收復了西奈半島3000平方公里土地,但運河西岸被以色列占領了1900平方公里。敘利亞戈蘭高地不但沒有收回,又被占領了770平方公里。此後在國際斡旋下,以色列歸還敘利亞633平方公里土地。包括戈蘭高地首府庫奈特臘。
這場戰爭嚴重破壞了在美國和蘇聯兩國剛發展起來的緩和氣氛。勃列日涅夫甚至威脅說要採取“單方面行動”,美國也曾下令軍隊進入戒備狀態。
以色列士兵正押解一名敘利亞戰俘
薩達特總統在戰爭爆發前視察埃軍前沿陣地
以色列的機槍哨所
以色列百人隊長式坦克攻入敘利亞戈蘭高地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