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馬斯·傑弗遜被任命為美國第一任國務卿,John Jay被任命為美國第一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Samuel Osgood被任命為美國第一任郵電部長,Edmund Randolph被任命為美國第一任首席檢察官。
1789年9月26日
傑弗遜於維吉尼亞的城鎮自治議會(House of Burgesses)中執法。他於1774年寫下英屬美洲民權概觀,引領維吉尼亞地方議會走向國會。這本小冊成為美國人對英國殖民者們辯駁時的有力論據,促進美國人走向獨立自主,標示著傑弗遜為愛國者中思想最深刻的辯士之一。
傑弗遜為美國獨立宣言之主要撰稿人,獻身於美國的政治文化與民間文化。大陸議會為撰寫該宣言所委任的五人小組全體一致同意,由傑弗遜單獨起草宣言全文。
1776年9月,傑弗遜回到維吉尼亞,並獲選入新成立的維吉尼亞州代表議會。傑弗遜於其任期中銳意興革州內法制體系,以使維吉尼亞成為民主的一州。他於三年間起草126條法案,包括廢除長子繼承權、建立宗教自由、並使司法體系現代化。1778年,傑弗遜的“知識大幅普及散播法案”促成其母校的連串學術改革,包括美國各大學中第一個成立的選修制度。
傑弗遜於1779年1781至年間任維吉尼亞州州長,在1780年以州長的身份監督維吉尼亞州治由威廉斯堡遷移至里奇蒙。他不斷在威廉與瑪麗學院中呼籲教育改革,包括全國首創由學生自治的榮譽法則(honor code)。1779年,在傑弗遜的指示下,威廉與瑪麗學院委任喬治·威勒為美國各大學中首位法學教授。因對改革的進程不滿,傑弗遜後來創立了維吉尼亞大學,為美國第一所與宗教學說完全無關的高等學院。
維吉尼亞兩次在傑弗遜入主政期間遭英軍入侵。傑弗遜本人幾遭奇襲薛倫斯維爾的英軍騎兵縱隊所俘,但終能脫身。民情因政府無力禦侮而激憤不已,從而幾乎毀了傑弗遜的政治前途;但在約克鎮之圍後,民憤逐漸平復。
傑弗遜於1785年至1789年間駐節法國,未及參與合眾國憲法會議。他其後雖逐漸支持這部新憲,卻仍認為新憲因缺乏權利法案而有缺陷。
自法返國後,傑弗遜於喬治·華盛頓的政府中擔任首任國務卿(1789-1793年)。他與亞歷山大·漢密爾頓兩人之間開始對全國性的金融政策展開論戰,傑弗遜將漢彌爾頓與其他狂熱的聯邦黨人與保皇黨等量齊觀。1790年,傑弗遜深恐其擬之為“保皇主義”的“漢密爾頓主義”占上風,寫下“漢彌爾頓的信徒們跟著氣喘吁吁……並渴求帝王之冠、諸侯之冕、與主教法冠。”傑弗遜與詹姆斯·麥迪遜創立民主共和黨,並成為黨內領袖。他們二人與麥迪遜的的競選總幹事約翰·貝克利(John James Beckley)所建立的體系,史稱第一黨系統。1793年,英法兩國爆發戰爭,傑弗遜強烈支持法國,而漢密爾頓與華盛頓方面在締結傑伊條約後則支持英國,傑弗遜於是辭職隱退蒙地沙羅,後又獲選為美國副總統(1797─1801年)。
因與法國進行準戰爭(兩國海軍不宣而戰),約翰·亞當斯所領導的聯邦黨加強並增募海陸兩軍,同時開徵新稅,從事戰爭準備,並在1798年制訂了客籍法和懲治叛亂法。傑弗遜將此法解讀為攻擊他所屬的政黨,甚於對付危險外敵。他與麥迪遜為重新集結支持者,匿名著作肯塔基與維吉尼亞提案,主張憲法所建立者僅為各州與聯邦政府之間的協定,聯邦政府無權行使憲法無明文規定之事項,而各州對聯邦政府各項僭權之舉可視為無效。此提案為美國史上首次對州權論之陳述,該論述開日後拒行聯邦法規與介入論之先河。
傑弗遜與紐約的艾倫·伯爾緊密合作,重新集結其政黨,特別為對付新稅開徵而投入1800年美國總統大選。聯邦黨反擊傑弗遜為自然神論者、無神論者、稱他為基督徒之敵。傑弗遜與伯爾在選舉人團中,票數並列第一,須由時為聯邦黨所控制的美國眾議院決斷選舉結果。
經冗長辯論後,漢密爾頓在眾議院中說服了同黨議員。他認為,選舉過程中的流言將腐蝕新生的美國政府;而就政治面而言,傑弗遜較不具傷害性。眾議院因於1801年2月17日決議,推舉傑弗遜為總統,伯爾為副總統。
9月26日發生的事情:
- 吳國昌,澳門立法會議員(民主派)。 1957年發生的事
- 中共中央的“中央突破,兩翼牽制、三軍挺進,互為犄角”的戰略布局逐步形成 1947年發生的事
- 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於加強農村基層政權建設工作的通知》 1989年發生的事
- 中英草簽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84年發生的事
- 匈牙利作曲家巴爾托克逝世。 1945年發生的事
- 英國著名詩人、批評家托·史·艾略特出生。 1888年發生的事
- 北大西洋公約理事會會議在紐約結束。會議發表公報,宣布各成員國同意建立一支統一指揮的軍隊,這支軍隊實際將由美國控制。 公元年發生的事
- 英國航海家法蘭西斯·德雷克,帶領56名倖存者乘“金鹿”號回到英國普利茅斯港,完成了震驚歐洲的又一次環球航行。 1580年發生的事
- 清代思想家、文學家龔自珍逝世。 1841年發生的事
- 吳宗憲,台灣男歌手、主持人。 1962年發生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