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816年>> 9月11日

德國光學儀器製造商卡爾·蔡司出生

1816年9月11日

1816年9月11日德國光學儀器製造商卡爾·蔡司出生_歷史上的今天
卡爾·蔡司

卡爾·蔡司(1816年9月11日-1888年12月3日)是一位光學儀器製造商,蔡司公司(Zeiss)正是由卡爾·蔡司(Carl Zeiss)所創立。卡爾·蔡司本人對於現代透鏡的製造生產也有貢獻。在1840年代的德國葳瑪(Weimar),他成為一個知名的透鏡製作者。卡爾‧蔡司於1888年12月3日逝世於德國耶拿,耶拿也是他開始他透鏡生涯的城市。
青年時期
  Zeiss 在德國葳瑪的語言學校學習,並在Dr.Friedrich Körne下習藝,當時Körne博士正在研究用於望遠鏡目鏡的玻璃。之後,他在耶拿大學(Jena University)學習數學、實驗物理、人類學、礦物學、和光學。七年後,他靠自己的力量成立一個小型工作室,當時工作室中工具十分貧乏。他做出許多透鏡,但只得到一點認同,直到1847年他雇用他的第一個學徒。當年他從前的老師Körn博士去世, 更激勵了蔡司致力顯微鏡領域工作。
卡爾·蔡司的生活
  1847年卡爾·蔡司開始將全部心力放在顯微鏡研究上。他的第一個革新設計是做出只使用一個透鏡的簡單型顯微鏡,適合用於解剖的工作。在他第一年生產這批顯微鏡時,他賣了大約23台。他很快意識到他需要新挑戰,因此此他開始研發複合式顯微鏡。隨後,他創造了Stand I,並於1857年打進了銷售市場。。
  在1861年,因為他的設計,在圖林根州工業展示會,他獲頒一枚金牌。他們被認為是德國最佳的科學儀器。此時,他有大約20個員工,而他的事業仍然持續成長。在1866年的蔡司工廠賣出他們的第1000台顯微鏡。同年物理學家Ernest Abbe博士以研究導師的身份加入蔡司工作室,兩人一同研究光學產品的科學基礎原理,1872年他們聯合製作出了複合式顯微鏡,這台複合式顯微鏡是現代所有複合式顯微鏡的始祖。
  在這個期間,蔡司做出他從未做出的最佳透鏡。理論上,Abbe正弦學說能大大改善透鏡品質。但問題是,沒有足夠強壯的玻璃來測試這個學說。
  幸運地,Abbe博士認識了奧多Schott (OttoSchott)。30歲的Schott是位剛得到博士學位的玻璃化學家。1879年他們進行合作,很快地於1886年生產了新型玻璃,能充分地表現Abbe正弦學說。這種新型玻璃為新顯微鏡的物鏡開闢出一條新的道路: 消色差物鏡 (Apochromates),除此之外,也解決了色差問題。
  Schott專門生產用於新型Carl Zeiss顯微鏡的玻璃,1884年建立了一個全面的工廠,其所有權歸屬於卡爾·蔡司、Ernst Abbe和Freidrick Otto Schott,稱為Jena Schott & Genossen光學工廠。耶拿玻璃也因此成為世界上最有名的玻璃。
  在卡爾·蔡司創造出劃時代的顯微鏡不久後去逝(1888年12月3日)。卡爾·蔡司在遺囑中將的股權轉移給兒子Roderick。年輕的蔡司又將股權出售給Ernst Abbe,1889年,Ernst Abbe成立了卡爾·蔡司基金會。該基金會又成立了一個新的集團,作為卡爾·蔡司公司的所有者。
卡爾·蔡司介紹:
  一個僅高中畢業的學徒工;德國古鎮耶拿(Jena),卡爾·蔡司的故鄉。當初也許誰也沒有想到古鎮上的這位學徒會成為世界光學巨子。
  因為多年對光學和化學的興趣,在學徒期滿之後,卡爾長期在當地的耶拿大學旁聽。1846年,30歲的卡爾創辦了一個工作室,早期產品是放大鏡片和簡單的顯微鏡。得益於兩位大科學家恩斯特·阿貝和奧托·肖特(聽說過光學玻璃中大名鼎鼎的“肖特”玻璃嗎?開創者就是此老)的幫助,蔡司廠光學鏡頭的質量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二戰以前設在德勒斯登的生產車間,是世界上生產規模最大的照相機工廠。
一波三折的經歷
  1945年2月14日晚上,災難降臨,德勒斯登(明年一定要去逛逛這個易北河畔的佛羅倫斯)照相機工廠被盟軍炸毀。在二戰將近結束時,巴頓將軍的第三軍團占領了耶拿,由於雅爾達條約規定美軍的位置必須後退向西移,德國被一分為二,耶拿和德勒斯登全部由蘇軍占領。
  對於這個光學巨人的財富,俄國人當然不會讓“美帝國主義”染指,作為戰爭賠償,蘇軍拆除了剩下94%的工廠設備。在基輔建立了現在的Kiev( 基輔)照相機製造廠(借著這一絲血脈,俄羅斯鏡頭至今還能在光學領域占有一席之地)。
  但是德國人的技術好像搶不走,在耶拿大學的支持下“Carl Zeiss Jena”的標誌很快又出現了。當初被巴頓掠走的126名蔡司關鍵管理人員和技師,在美國的支持下,也在聯邦德國(西德)的奧伯考亨重新建廠。卡爾·蔡司在“資本主義”社會裡也獲得了新生,蔡司廠從此一分為二。
  東德的產品冠名Carl Zeiss Jena(卡爾.蔡司.耶拿)史稱“東蔡”,西德的產品冠名Carl Zeiss,史稱“西蔡”,東、西蔡都標榜自己為是蔡司正宗,其實雙方在設計上都秉承了蔡司傳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正是這種競爭使得蔡司在光學技術上的更臻完美。
  兩德統一後,東西德的蔡司廠又聯繫經營。總部仍在奧伯考亨,擁有員工3500名,同時在世界各地設有分廠。這時的蔡司雙劍合壁,在光學領域已經是第一強者。在135領域還尚有康太克斯與徠卡抗衡(康太克斯採用卡爾蔡司),但到了120領域Carl Zeiss 便稱雄天下:哈蘇、祿徠兩大120巨頭都使用卡爾蔡司鏡頭。進入數碼時代,依靠蔡司的鼎力相助,原本是光學外行的索尼,搖身一變,成為消費級數位相機的業界老大之一。
經典的締造者
  蔡司開創了鏡頭工業中的諸多經典設計。蔡司的創始師保羅·魯道夫就是鏡頭製造史上最有名的設計師之一。1890年,他設計出第一隻消像散正光攝影鏡(Anastigmat),開創了蔡司鏡頭的新紀元。1896年魯道夫又發表了大名鼎鼎的普蘭納(Planar)雙高斯結構的鏡頭,對各種鏡頭像差都進行了出色的糾正。此後,世界各地生產的各種品牌的標準鏡頭(包括徠卡)無不借鑑普蘭納鏡頭的設計。
  1902年,他又設計出四片三組的“鷹之眼”——天塞(Tessar)鏡頭,雖然結構簡單、價格適中,成像質量驚世駭俗,明快銳利。

9月11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