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總理生前最後一次接見外賓
1975年9月7日
1975年9月7日,周恩來在醫院會見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團長伊利耶·維爾德茨。這是他生前最後一次會見外賓
1975年9月7日,周總理生前接見的最後一位外賓是現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勞動黨主席伊利耶·維爾德茨。
維爾德茨滿頭銀髮,精神矍鑠。他於1998年接受記者採訪時深情地回顧著:
“那次見面令人終生難忘。”維爾德茨沉默片刻,接著說,當時他率領羅馬尼亞黨政代表團訪問中國。“周恩來那時病情十分嚴重,卻不顧醫生反對,堅持要接見我們代表團。他站在門口迎接我們,顯得十分消瘦。他引我們走進客廳。我現在還清楚地記得他當時說的話:‘維爾德茨同志,咱們先和代表團一起照張相。’這張照片在《人民日報》頭版刊載。我現在還保存著這張珍貴的報紙。然後,他請我單獨和他到旁邊的房間談話。他說:‘醫生不讓我多說話,所以你說,我聽。’”
“醫生在旁邊提醒陪同的中國同志,讓我說話儘量簡短。我說到大約20分鐘時,便不由自主地停了下來,看了一眼手錶。周恩來始終認真注視著我,立刻發現了我的遲疑,便說:‘看來咱們的談話沒意思,否則你不會看手錶。’我立刻說,'不,很有意思,只是醫院有規矩,而我是守紀律的。’他說道,‘醫生不會懲罰客人,咱們接著談。’就這樣,我們的談話又持續了將近1小時20分鐘。”
維爾德茨73歲了。他於60年代同周恩來總理相識。當時周總理到羅馬尼亞參加羅前領導人喬治烏―德治的葬禮,維爾德茨擔任副總理。他敬佩周總理的為人,稱讚周總理“是當代最傑出的國家領導人和外交家,對國際問題有深入研究,是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創始人,也是羅中友好關係的締造者之一”。維爾德茨說,在他見過的許多國際知名人士中,他最景仰“周恩來這樣思想深邃、富有遠見的領導人,這樣熱愛和平、反對強權的外交家”。
他說,“當時我們對國際上和歐洲社會主義國家的一些重大問題交換了看法。中國尚處在文化大革命中。周恩來主要講了他對中國前景和羅中關係的展望。周總理說,‘請你相信,中國對羅馬尼亞的友誼不會改變’,‘領導未來中國發展的人是鄧小平。’他還講了許多讚揚鄧小平的話。在談到當時社會主義國家關係時,周總理說,中國人民永遠站在羅馬尼亞人民一邊,支持羅馬尼亞人民為捍衛民族獨立、主權和正義事業所進行的鬥爭。不過,中國有句古話,叫做‘遠水救不了近火’。中羅畢竟相距太遠。周恩來認為,歐洲的事情不能由美蘇兩個大國主宰,中小國家的安全不能指望超級大國,只能靠這些國家自己團結起來,發展睦鄰友好,互利合作,才能取得和維護民族獨立。現在回過頭來看周恩來當時的講話,真是非常有道理。”
維爾德茨拿出一本《周恩來的外交風采》畫冊,翻到他同周總理見面時的那一頁。照片上的周總理身穿灰色中山裝,面龐清癯,略帶微笑。維爾德茨則滿頭黑髮。他說:“你看,當時我還很年輕。那次談話中,周恩來還請我多送一些羅馬尼亞的電影到中國,要反映羅馬尼亞的歷史、文化,特別是當代生活和建設情況的影片。他說,‘可惜我不能再去羅馬尼亞了。我們給喬治烏-德治送葬時,徒步行走了一個多小時。可是現在我連幾分鐘的路都走不動了。’他顯得十分疲憊。我堅持邀請周恩來在恢復健康後到羅馬尼亞訪問。他回答:‘維爾德茨同志,那只是幻想了。我可能再也見不到美麗的羅馬尼亞了!’我們相互擁抱告別時,他對我說:‘我相信中羅兩國的友誼會得到發展。也請你相信,鄧小平是羅馬尼亞人民的忠實朋友。’我們就這樣分別了。”
維爾德茨接著說,“我對周恩來的話深信不疑。中國隨後發生的變化完全如同周恩來所預見的。1980年,我以總理身份再次訪華,同鄧小平見面。我們進行了非常有意思的談話。我告訴他周恩來對我講的話。鄧小平對我說,中國對羅馬尼亞的立場永遠不會改變。他還說,中國人民已經對文化大革命、對毛澤東作出了正確的評價,將把毛澤東、周恩來等人開創的事業繼承下去,並開始進行深入的經濟改革,一定能實現周恩來同志建設中國四個現代化的遺願。”
1992年,維爾德茨第三次到中國訪問,在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參觀。“12年裡,中國的變化讓我又驚又喜。我堅信,中國如果沿著這條道路繼續走下去,一定會在21世紀成為一個政治、經濟強國。”他說,“由於周恩來對未來的遠見,由於鄧小平堅持改革的勇氣,使中國在保持政治穩定的基礎上,這些年經濟改革進行得有步驟、有章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我高興地看到,江澤民等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正在繼續把改革引向深入。”
維爾德茨強調,“我對中國人民始終懷著友好的感情。這是因為我們兩國的關係不是為權宜之計而建立,而是有相互支持、相互尊重、互利合作的牢固基礎。這正是周恩來提倡的現代國際關係的準則。”他最後祝願中國繼續取得新的成就,祝羅中友誼不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