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蘭繼承王位的戰爭開始。
1733年8月14日
波蘭王位繼承戰爭 (1733年-1738年),為歐洲諸國以助波蘭立王為名,而滿足自身利益之戰。其肇始於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駕崩後,王位空懸所致的王位爭奪戰。而最終演變為統治法國、西班牙及兩西西里王國之波旁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王朝之間的大戰。
起因
在大北方戰爭之初,斯坦尼斯瓦夫一世被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立為波蘭國王,然而後來由於俄軍在波爾塔瓦會戰擊敗瑞典,斯坦尼斯瓦夫遂被廢黜,原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復辟。奧古斯特二世逝世後,斯坦尼斯瓦夫希望再次登基。而奧古斯特二世生前則努力將王位繼承方式改為世襲制,以傳給自己的子孫,但始終未能成事。另外,法國國王路易十五支持岳父斯坦尼斯瓦夫·萊什琴斯基奪得波蘭的王位,他希望恢復法國和波蘭這個傳統盟友的關係,以求平衡北歐和東歐的奧地利與俄國勢力。
奧古斯特二世更易王位繼承法之舉動激怒了俄羅斯帝國女皇安娜·伊萬諾芙娜、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六世和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遂聯合干涉之。然而他們並不支持斯坦尼斯瓦夫,而是屬意葡萄牙的曼努埃爾成為波蘭國王。
波蘭方面
1733年2月1日,奧古斯特二世逝世,由大主教泰奧多·波托基率領的波蘭與立陶宛貴族,聚集起來以推舉下一任國王。俄國和奧地利看見萊什琴斯基有很多貴族支持,決定放棄推選曼努埃爾,改為支持奧古斯特二世的兒子,亦是唯一合理的候選人薩克森選侯奧古斯特成為波蘭國王。雖然俄國和奧地利動員軍隊包圍波蘭國會,強迫議員選擇奧古斯特,但國會仍推舉萊什琴斯基為波蘭國王。
於是,由陸軍元帥彼得·彼得羅維奇·拉西率領的俄軍進入波蘭領土,而聲援奧古斯特。由米哈烏·塞爾瓦齊·維希尼奧韋斯基公爵(由奧古斯特二世委任的前任立陶宛首相)率領的一部分貴族,當中大部分是立陶宛貴族,離開選舉地點並加入俄軍。這班貴族推舉了奧古斯特為波蘭國王,是為奧古斯特三世。儘管這班貴族只是波蘭國內少數會支持奧古斯特三世的人,但俄國和奧地利仍靠他們以確立奧古斯特三世的繼承權,並以此在波蘭國內維持影響力。
俄軍由博克哈德·克里斯托弗·馮·慕尼黑率領,迅速奪取了華沙,並令奧古斯特登上波蘭王位,這逼使萊什琴斯基逃亡到格但斯克,但後來被俄國-薩克森聯軍圍困。1734年6月格但斯克陷落,萊什琴斯基流亡到法國,投靠女婿路易十五。
至此,在波蘭境內的戰事大致上完結,俄國與奧古斯特派取得大勝。雖然選擇支持萊什琴斯基的一班貴族組成了吉科夫聯邦(1734年),並在指揮官亞當·塔爾沃的指揮下與俄國-薩克森聯軍交戰,但成效並不顯著。
西歐方面
儘管俄國在波蘭速勝,但戰事尚未完結。法國的首席大臣弗勒里,看到了這場戰爭是將奧地利的勢力逐出西歐的大好時機,而且更不必以侵略者的身分作戰。當他正考慮讓雖成為波蘭國王的時候,保護國王的岳父萊什琴斯基正正是一個好原因讓法國參與這次戰爭。他希望利用此戰羞辱奧地利,加上洛林公爵弗朗茨·史蒂芬即將會迎娶查理六世的女兒瑪麗婭·特蕾西婭,這樣會令奧地利的勢力直接伸延到法國邊界,嚴重威脅法國。所以他亦希望法國在這場戰爭中得到渴望已久的洛林公國,阻止奧地利的勢力擴張。
西班牙國王腓力五世亦加入了路易十五的陣營,他希望他第二次婚姻後能為與帕爾馬公國的伊莎貝拉·法爾內塞所生的兒子得到奧地利在義大利的領地。他特別希望為已身為帕爾馬公爵的長子唐·卡洛斯得到曼切華公國,有可能更希望能得到托斯卡納大公國。亦希望次子唐·腓力能取得那不勒斯和西西里這兩個王國。薩伏依的卡洛·埃馬努埃萊三世亦加入法、西這兩個波旁王朝統治的國家的陣營,以希望得到奧地利的米蘭公國。
雖然奧地利希望得到大不列顛和荷蘭共和國的支持,但是結果卻是失望的,由於兩國政府都受英國首相羅伯特·沃波爾的影響,他們決定採取中立的政策。雖然如此,法國仍然不想招惹他們,所以並不會在奧屬尼德蘭與奧地利開戰。兩國中立的政策亦令奧地利沒有一個得力的盟友──俄國和薩克森仍然忙於應付波蘭的戰事,查理六世又不信任可能會給予支持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一世,導致腓特烈·威廉一世只給予名義上的支持。如巴伐利亞和其它德意志的中型邦國都因與法國結盟而維持中立,所以只剩下一些小型的邦國和漢諾瓦──喬治二世為了維持自己漢諾瓦選侯的身份,決定支持查理六世。
這場戰爭證明了是奧地利的一次災難。由於尼德蘭保持中立,這場戰爭主要集中於兩個戰場──萊茵河和義大利境內。於萊茵河的戰場上,見證了兩位名將──薩伏依的歐根親王與貝里克公爵詹姆斯·菲茨詹姆斯在陸上的最後一次交鋒──詹姆斯於圍攻腓力普斯堡的戰役中被殺──普魯士王子,日後的腓特烈二世亦都在此戰中受到戰火的洗禮。法軍在萊茵河戰場取得大勝,他們占領了洛林公國,和萊茵河右岸腓力普斯堡的要塞。
在義大利,奧軍的境況更加糟糕。在北部,他們參與了兩場激烈,然而並非決定性的戰役,包括聖比亞切奧戰役(1734年6月29日)和瓜斯達拉戰役(1734年9月19日),當中第一場奧軍戰勝,第二場法國及其盟軍取勝。但在南面,奧軍慘敗,西班牙軍隊輕易在比當度戰役擊敗了奧軍,1734年5月征服了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兩個王國。
和平協定
由於戰爭的形勢對奧地利極為不利,根本沒有可能繼續作戰,加上法軍得知俄軍有可能增援奧軍,所以兩方很快進行和平談判。1735年10月雙方初步達成和平協定,並在維也納條約(1738年11月)得到落實。奧古斯特三世確認成為波蘭國王,萊什琴斯基得到洛林公國作為補償(他死後,公國透過他女兒而併入法國),而前洛林公爵弗朗茨·史蒂芬,成為了托斯卡納大公國的繼承人,他於1737年繼承公國。
唐·卡洛斯被迫放棄爭奪托斯卡納的權利,和現時的領地帕爾馬公國,帕爾馬公國由奧地利直接統治,但卡洛斯卻可得到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兩個王國,成為兩國的國王。唐·腓力則被離棄,沒有得到任何領地。雖然戰爭在1735年和平協定簽訂後結束,但最後的停戰協定需要在最後一任美第奇家族的托斯卡納大公吉安·加斯東·德·美第奇1737年逝世,協定內的領土交換成功後,才真正得到落實。
法國及其盟友希望與奧地利緩和關係,並且修好,所以認同查理六世的女兒瑪麗婭·特蕾西婭繼承查理六世的王位。但這是虛偽的保證,1740年查理六世死後,法國加入爭奪哈布斯堡的領地。而為萊什琴斯基爭取到的洛林公國,1766年在他死後亦由法國直接統治。
1736年萊什琴斯基在波蘭簽署遜位詔書,隨即獲得奧古斯特三世之特赦。在戰爭里堅定支持奧古斯特三世的米哈烏·塞爾瓦齊·維希尼奧韋斯基公爵則獲得嘉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