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099年>> 7月29日

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羅馬教皇(1042年誕生

1099年7月29日

1099年7月29日烏爾班二世(Pope Urban II),羅馬教皇(1042_歷史上的今天
烏爾班二世

公元1042~公元1099
  今天沒有很多人記得烏爾班二世教皇,但是沒有誰對人類歷史的影響象他那樣明顯和直接,他作為羅馬皇帝發動了一場從伊斯蘭教徒手中重獲聖地的基督教戰爭,開始了十字軍東征。
  烏爾班原名歐德·德·拉尼,1042年在法國馬恩市附近問世。他出生於一個法國貴族家庭,受過良好的教育。年青時在蘭斯任副主教,隨即先後擔任克呂尼隱修院修士,副院長,紅衣主教,1088年當選為羅馬教皇。
  烏爾班是一位堅強有力、政治敏感的教皇,但這不是他在本書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人們記得烏爾班二世,主要是因為他在1095年11月27日所採取的行動。那一天在法國的勒芒市,他召集了一次偉大的宗教會議。在會上他面對數以千計的聽眾,發表了一個或許是歷史上唯一的最有說服力的演講── 一個在隨後影響著歐洲許多個世紀的演講。在演講中,他抗議侵占著聖地①的賽爾柱克王朝②的土耳其人在褻瀆基督教的神聖土地,在污辱基督教的朝拜者。烏爾班呼籲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國家聯合起來,投入一場神聖的戰爭── 一場為基督教而重獲聖地的偉大的十字軍東征。但是烏爾班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遠不止是吸引著有利他主義動機的人。他指出聖地是一片肥沃富饒的土地──比人口過剩的基督歐洲要富得多。最後他宣布參加十字軍東征可以免除一切苦行(告解),保證赦免十字東征者的一切罪行。
  烏爾班這篇演講對動機最高尚和最自私的人都具有同樣的吸引力,在聽眾當中激起了澎湃如瀾的熱浪,在他的演講結束之前,全體聽眾高呼:“這是上帝的旨意!”這個口號很快就成了十字軍東征的戰鬥口號。在幾個月內,第一方面十字軍出發了,隨後就爆發了一系列長期的神聖戰爭(有八個方面主要的十字東征軍和許多方面小部的十字東征軍),這場系列戰長達200年左右。
  就烏爾班二世自己的情況而言,他在第一方面十字軍成功占領耶路撒冷兩周后去世,但他未聽到占領的訊息。
  十字軍東征的重要性似乎毋庸加以解釋,和所有的戰爭一樣,它對參戰人員和部隊所經過的地區的人們都有著直接的影響。此外,它為西歐與拜占庭和伊斯蘭各國之間的密切往來起了作用,當時拜占庭和伊斯蘭各國遠比西歐先進。這種往來為文藝復興開闢了道路,文藝復興反過來又使現代歐洲文明之花大放異彩。
  烏爾班二世教皇被列入此冊不僅僅因為十字軍東征的巨大意義,而且還因為若沒有他的鼓舞就可能不會有十字軍東征。顯然當時的條件已經成熟,否則人們對他的演講就會置若罔聞。但是要掀起一場全歐運動,必須得有一個核心人物的領導,某一個國家的國王對此是無能為力的(例如一位德國皇帝對土耳其人宣布一場聖戰,且率軍進行一場十字東征,很難相信許多英國勇士會加入他的行列之中)。在西歐只有一個人物,他的權威可以超越國界的限制,只有教皇才能提出一項使所有西方信仰基督教的國家都執行的計畫,才有希望使眾多的人都服從他的指示。沒有教皇的領導,沒有他做的那個激動人心的演講,十字軍東征作為一次大規模的歐洲運動也許永遠就不會出現。
  當時的實際情況也不是誰身居教皇之職誰就會提出十字軍東征解放聖地的計畫。大多數謹慎的領袖都很難做出一項非常的提議,因為其結果十分難以預測。但是烏爾班二世卻有這樣的膽略。因此,雖然許多人的名氣比他大得多,但是他對歷史的影響卻比他們碩大而久遠。
  烏爾班二世(1035—1099年),羅馬教皇(1088—1099年在位),教皇國世俗君主(1088—1099年在位)
  7世紀阿拉伯帝國的崛起揭開了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千年對抗的序幕。此後,富饒文明的中東對野蠻落後的歐洲一直呈進逼之勢,直到一場場颶風似的反攻的到來,這就是十字軍東征。
  1171年,塞爾柱土耳其人攻占了聖城耶路撒冷,他們建立的國家分裂而混亂,同時對基督徒充滿了敵意,使得前去朝聖的西歐人受到較多騷擾,通往聖地之路似乎成為一條絕路。從耶路撒冷回到西歐的基督徒將他們所受的艱苦經歷散布到西歐各地,宣傳穆斯林對聖地和基督徒的迫害,一時間在西歐點燃了狂熱的宗教復仇火焰。
  與此同時,隨著塞爾柱土耳其人的擴張,拜占庭帝國節節敗退,幾乎丟失了整個小亞細亞,君士坦丁堡也危在旦夕。拜占庭皇帝阿列克謝一世不得不低下高傲的頭,向曾經的敵手羅馬教皇和西歐的國王們求援。
  這時,西歐發動一場宗教反擊戰的時機似乎已經成熟,但還缺少一位煽風點火的人物,而且需要將各方的烏合之眾匯聚成一股力量。教皇烏爾邦以其三寸不爛之舌扮演了這一關鍵性的角色。
  烏爾班原名歐德•德•拉尼,1042年出生於一個法國貴族家庭,年輕時受過良好的教育,而出眾的演講技能則是他的特長。憑藉著自己的優勢,他由修士到副院長到紅衣主教,沿著教階一級一級地往上攀登,1088年當選為羅馬教皇。
  當上教皇之後,他曾於1089年組織法蘭克人十字軍攻打穆斯林統治下的西班牙,但效果不顯著。這時,西歐人的宗教熱情持續高漲,他決定推波助瀾,於1095年離開羅馬前往法國,沿途鼓吹十字軍東征。
  1095年9月,他以上帝代理人的身份在法國南部的克萊芒郊外召開了一次宗教會議,有六七百名主教和修院院長參加。他在會上發表的演講大概是歷史上影響最大的演講之一了:
  “不要因為愛家庭而拒絕前往,因為你們應愛上帝勝於愛家庭;不要因為戀故鄉而拒絕前往,因為全世界都是基督徒的故土;不要因為有財產而拒絕前往,因為更大的財富在等待著你們。”
  “死者必將升入天堂,生者倍受上帝恩寵,去分享其榮耀獎賞吧!幸運在向你們招手!”
  “教民們,那東方的國家,遍地是牛乳、羊奶和蜂蜜,黃金寶石隨手可拾。誰到那裡不會成為富翁呢?去吧,把十字架染紅,作為你們的徽號,你們就是‘十字軍’,主會保佑你們無往而不勝!”
  這真是一次技術高超的演講。他從耶穌的降生、成長、受洗、在聖地的遊行、教導與行善說起,嚴厲的譴責異教徒對聖地的褻瀆,以及對朝聖者的虐侍,利用當時西歐人本身狂熱的信仰,保證只要為聖戰而死均可上天堂、贖罪。而他誇耀東方的繁華富裕,則是充分利用了人在現世的欲望。信仰的激情,對上天堂的期待,加上牛乳、羊奶和蜂蜜的強刺激,滿足了各種各樣的動機,使得他振臂一呼應者雲集,轟轟烈烈的十字軍東征時代很快就開始了。
  1096年秋,來自法國、義大利和德意志西部的騎士隊伍從各地分路出發,會聚於君士坦丁堡,向小亞細亞進發,1098年攻占安提阿,1099年攻占耶路撒冷,對當地的穆斯林進行了屠殺,並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就在基督教世界揚眉吐氣的這一年,這位倡導者也離開了塵世,到他的上帝那裡報告去了。
  在此後,由於各種原因,十字軍東征又進行了許多次,通常說法是八次,但十字軍東徵實際上是川流不息,很難用多少次來概括的,直到1291年為止。
  十字軍東征無疑深刻地影響了歐洲和中東的歷史。首先,它帶來的一次次戰爭和血腥屠殺引起了新的敵意,加劇了兩種文明的矛盾,使得這種矛盾歷經上千年仍然是如此尖銳;而伴隨戰爭加大的是兩個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這給雙方都注入了新的文化,比如現在西歐的語言仍能找到一些來自中東的辭彙;其次,許多西歐的領主在戰爭中破產死亡,或者農奴沒有回歸,這對西歐封建農奴制的衰落起了作用,許多土地收歸國王,加強了王權;而隨著新奇的紡織品、食物、香料流入西歐,加速了貿易活動,義大利商業城邦熱那亞、威尼斯因此興起,也刺激了西歐人的野心,為後來的地理大發現埋下了伏筆;十字軍帶回的金銀多於支付戰爭的費用,增加了西歐的貨幣供應,提升了經濟。從歷史來看,西歐在11世紀是個轉折點,之前是漫長的黑暗時代,但從這個世紀開始,在經濟文化多方面呈現出每個世紀都有明顯進步的趨勢(只有14世紀除外),逐漸成為世界文明的領頭羊。這種轉變是多方面綜合作用的結果,而十字軍東征也是一個促進因素。
  在十字軍東征的鼓動者中,作為超國家的權威和上帝的代理人,烏爾邦二世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僅憑克萊芒郊外那次震懾人心的演說,他就足以躋身於改變了歷史發展大勢的人物之列。
  附:歷次十字軍東征簡介
  1099年7月,十字軍擊敗塞爾柱突厥人,攻占耶路撒冷,建立耶路撒冷王國,以及愛德沙伯國、的黎波里伯國和安條克公國。1144年,塞爾柱突厥人占領愛德沙,法王路易七世和神聖羅馬皇帝康拉德三世因此於1147年發動第二次東征,在小亞細亞和大馬士革附近遭到慘敗。1187年,埃及蘇丹撒拉丁收復耶路撒冷,德皇腓特烈一世、法王腓力二世與英王理查一世遂於1189年發動第三次東征,與撒拉丁連番激戰,無功而返。1202年,教皇英諾森三世策劃了第四次東征,原計畫攻取埃及,但在威尼斯商人的干預下,反而進攻信奉同一宗教的拜占庭帝國,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在巴爾幹的大部地區,建立“拉丁帝國”。第五次(1217年~1221年)、第六次(1228年~1229年)和第七次(1248年~1254年)東征的目標均為埃及,第八次(1270年)東征的目標是突尼西亞,均告失敗。1291年,十字軍喪失其在東方的最後據點阿卡,宣布東征以徹底失敗而告終。
  十字軍東征在客觀上打開了東方貿易的大門,使歐洲的商業、銀行和貨幣經濟發生了革命,並促進了城市的發展,造成了有利於產生資本主義萌芽的條件。東侵還使東西方文化與交流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西方的文藝復興,阿拉伯數字、代數、航海羅盤、火藥和棉紙,都是在十字軍東侵時期內傳到西歐的。
  十字軍東征,促進了西方軍事學術和軍事技術的發展。如西方人開始學會製造燃燒劑、火藥和火器;懂得使用指南針;海軍也有新的發展,搖槳戰船開始為帆船所取代;輕騎兵的地位與作用得到重視等。
  十字軍東征,間接的促進了歐洲文藝復興的出現。歐洲人入侵東方後,發現了在歐洲已經消失了卻仍在當地存在的古希臘文化的殘存,歐洲人將他們帶回後,最終導致了文藝復興的出現。

7月29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