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典網>>歷史上的今天>> 1817年>> 7月28日

英國小說家簡·奧斯丁逝世(1775年出生) 。

1817年7月28日

1817年7月28日英國小說家簡·奧斯丁逝世(1775年出生) 。_歷史上的今天
簡·奧斯汀

簡·奧斯汀(1775年12月16日~1817年7月18日)英國女小說家。生於鄉村小鎮斯蒂文頓,父親是當地教區牧師。奧斯汀沒有上過正規學校,但受到較好的親職教育,主要教材就是父親的文學藏書。奧斯汀一家愛讀流行小說,多半是庸俗的消遣品。她少女時期的習作就是對這類流行小說的滑稽模仿,這樣就形成了她作品中嘲諷的基調。她20歲左右開始寫作,共發表了6部長篇小說。1811年出版的《理智與情感》是她的處女作,隨後又接連發表了《傲慢與偏見》(1813)、《曼斯菲爾德花園》(1814)和《愛瑪》(1815)。《諾桑覺寺》(又名《諾桑覺修道院》)和《勸導》(1818)是在她去世後第二年發表的,並署上了作者真名。
  奧斯汀終身未婚,家道小康。由於居住在鄉村小鎮,接觸到的是中小地主、牧師等人物以及他們恬靜、舒適的生活環境,因此她的作品裡沒有重大的社會矛盾。她以女性特有的細緻入微的觀察力,真實地描繪了她周圍世界的小天地,尤其是紳士淑女間的婚姻和愛情風波。她的作品格調輕鬆詼諧,富有喜劇性衝突,深受讀者歡迎。
  從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庸俗無聊的“感傷小說”和“哥德式小說”充斥英國文壇,而奧斯汀的小說破舊立新,一反常規地展現了當時尚未受到資本主義工業革命衝擊的英國鄉村中產階級的日常生活和田園風光。她的作品往往通過喜劇性的場面嘲諷人們的愚蠢、自私、勢利和盲目自信等可鄙可笑的弱點。奧斯汀的小說出現在19世紀初葉,一掃風行一時的假浪漫主義潮流,繼承和發展了英國18世紀優秀的現實主義傳統,為19世紀現實主義小說的高潮做了準備。雖然其作品反映的廣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兩寸牙雕”,從一個小視窗中窺視到整個社會形態和人情世故,對改變當時小說創作中的庸俗風氣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國小說的發展史上有承上啟下的意義,被譽為地位“可與莎士比亞平起平坐”的作家。
【作家評述】
  Janeite這個詞大概有100多年的歷史了。據說,最早在1894年,當時的一位著名批評家George Edward Bateman Saintsbury,在給《傲慢與偏見》寫序的時候,就自豪地宣稱自己是個Janite。這大概就是“簡迷”這個詞的來源。
  不過“簡迷”的歷史要比這個詞更長久。簡小姐的同代人,大名鼎鼎的“歷史”小說家司各特(其實他是奧斯汀的前輩了,《勸導》裡面Anne就很喜歡他的小說)就對她相當推崇,而且認定,喜歡奧斯汀的就一定非常喜歡,要么就根本不喜歡。1831年(奧斯汀小姐過世剛剛14年),著名的英國歷史學家麥考萊(Thomas Macaulay)就在信中提到,在一次Party上,人人都將簡小姐吹上了天。有個人說,人人都喜歡《曼斯菲爾德莊園》,但是否真是簡小姐的信徒,是不是她的真正“選民”,得看一個人能不能欣賞愛瑪。麥考萊本人就是個“簡迷”,而且還把簡和莎士比亞相提並論。想想100多年後,這仍然被大部分人看作是言過其實的大話,就知道麥考萊的趣味了。
  到了1900年前後,簡迷已經不再象司各特構想的那樣,屬於少數人了。據說在一站後的英國醫院裡,就推薦用奧斯汀的小說來輔助治療戰後創傷綜合症。不過,“簡迷”這個名字真正流行起來,要歸功吉普林1924年發表的短篇小說“The Janeites”(這個拼法,而不是Saintsbury最初的Janite,成了辭典認定的標準用法)。這部有趣的小說講了一幫英國士兵靠奧斯汀的小說度過了一戰的瘋狂和殘酷。象吉普林的許多小說一樣,“簡迷”寫得聰明而有人情味。從此,“簡迷”的說法就廣為人知了。
  20世紀簡迷的數量似乎仍在增加,其中不乏一些有趣的人。比如看過《看得見風景的房間》的人大概都能感受到其中的“簡”味。而E.M.Forster就是一位極為推崇奧斯汀的作家。他在1923年為Chapman博士的牛津版奧斯汀小說集(大概在劍橋注釋版出來前,這仍將是最廣泛使用的奧斯汀作品版本)寫評論的時候,就說自己是Jane Austenite。簡的欣賞者中我們還可以加上從沃爾芙,奧登、Edmund Wilson到C.S. Lewis(看過今年的新片Narnia的人大概會記得這個著名的基督教作家)的名字。70年代,Lionel Trilling在哥倫比亞大學開奧斯汀課的時候,就被蜂擁而至的選課學生折磨得不知所措。
  不過,有簡迷,自然也就有簡的反對派。最著名的自然就是對奧斯汀非常不買帳的夏洛特·勃朗特。她在私人信件里曾經極為嚴厲地批評過奧斯汀。考慮到我們的讀者的感情,就不引用她的原話了。簡的另一個著名的敵人是馬克·吐溫。不過,也有人專門寫論文證明馬克·吐溫並非真的不喜歡簡。不過大概奧斯汀小姐不大會真的在乎這個是非吧。
  真正奇怪的是亨利·詹姆斯。吉普林的小說中,那幫簡迷在提到簡小姐沒有結婚也沒有孩子時,就有人說,誰說奧斯汀沒有後裔,她的後裔就是亨利·詹姆斯。後來,利維斯在研究英美小說的大作《偉大的傳統》中,還真的把從奧斯汀經喬治·艾略特到詹姆斯看作英文小說最重要的譜系。不過詹姆斯很少提到奧斯汀。他最著名的論述出現在有關巴爾扎克的演講中。那裡他刻薄地說,這種簡·奧斯汀的崇拜是商業投機加上感傷的幻覺和自欺的迷戀。詹姆斯的態度,很快就得到了進一步的回響。1940年,D. W. Harding發表了一篇著名的文章 “Regulated Hatred: An Aspect of the Work of Jane Austen”。其中的著名論斷就是,喜歡奧斯汀小說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奧斯汀非常不喜歡的那種人,既市儈又感傷。這篇十幾頁的小文章現在被公認是奧斯汀研究的真正開端。從此之後,奧斯汀研究和簡迷就互不買帳,暗自相互嘲諷,甚至公開詆毀。利維斯在《偉大的傳統》中對Cecil爵士這個簡迷抱著一副娛樂消閒的態度讀奧斯汀就大大不以為然。60年代以後,特別是1968年Marvin Mudrick出版的Jane Austen: Irony as Defense and Discovery,以及1979年Sandra Gilbert和Susan Guhar的《閣樓上的瘋女人》,已經使奧斯汀的形象與我們這些普通老百姓讀到的大相逕庭,再加上最近20年的修正主義傳記,奧斯汀後人努力想創造的一個純潔的天使形象,已經被破壞得差不多了,取而代之的倒是一個女權主義的先鋒,文化批評的前驅,甚至刻薄刁鑽的小婦人。
  不過,簡迷並不太在乎這些學術的潮流,她們關心的不是文化與帝國主義的關係,或者奧斯汀筆下的女性自覺意識,而是奧斯汀自己最直截了當提到的問題,那些男婚女嫁裡面的道德、心理、經濟和政治。簡迷的熱情從似乎一部接一部的奧斯汀改編電影電視中,從無數奧斯汀小說的續集和仿作(這些續集和仿作從浪漫愛情小說,偵探小說到色情小說,無一不有。這裡最有名的大概是Bridget Jones’s Diary了)里,大概仍然可以看得到。或許,這只能表明,奧斯汀關心的問題仍然是我們生活最重要的問題,而奧斯汀的洞察力,即使不能幫我們找到理想的愛人,建立幸福的婚配,但至少能讓我們從中獲得一些人性的知識。
【文字特色】
  1)諷刺手法的運用
  奧斯丁的諷刺藝術,不僅表現在某些人物的喜劇性格上,也不僅表現在眾多情節的喜劇性處理上,而且還融匯在整個故事的反諷構思中,讓現實對人們的主觀臆想進行嘲諷。男主角達西最初斷定,貝內特家有那么多不利因素,幾個女兒很難找到有地位的男人,可後來恰恰是他娶了伊莉莎白。而伊莉莎白呢,她曾發誓決不嫁給達西,可最後還是由她做了達西夫人。再看看那個不可一世的凱薩琳·德布爾夫人,為了阻止伊莉莎白與她外甥達西攀親,她不辭辛勞,親自出馬,先是跑來威嚇伊莉莎白,繼而跑去訓誡達西,殊不知正是她這次奔走為兩位默默相戀的青年通了信息,促成了他們的美滿結合。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就在這幾位“智者”受到現實嘲弄的同時,書中那位最可笑的“愚人”貝內特太太,最後卻被證明是最正確的。她認為:“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這是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這種荒謬與“真理”的滑稽轉化,儘管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是非觀念,但卻體現了作者對生活的深刻思索。
  2)對話的運用
  對話,是文學創作塑造人物形象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手段。奧斯丁在創造人物對話時,一方面注意運用對話來刻畫人物形象,另一方面又善於利用說話人、聽話人、讀者在動機和理解上的差異,製造多層次語調,致使她的對話具有既鮮明生動、富有個性,又含意豐富、耐人尋味兩大特色。例如第一卷第十章,達西趁賓利小姐彈起一支蘇格蘭小曲的當兒,邀請伊莉莎白跳舞:“貝內特小姐,你是不是很想抓住這個機會跳一曲里爾舞?”達西這話說得雖然有些傲慢(“很想抓住”四個字足以表明這一點),但他主觀上還是想討好伊莉莎白。可是伊莉莎白聽起來卻不以為然。她認為里爾舞是一種鄉土舞,達西請她跳這種舞,是想蔑視她的“低級趣味”,於是正顏厲色地說道:“我壓根兒不想跳里爾舞——現在,你是好樣的就蔑視我吧。”達西回答了一聲:“實在不敢。”這句答話可能做出多層解釋:伊莉莎白僅僅看作對方是在獻殷勤,賓利小姐可能理解成想結“良緣”的表示,而讀者只要多讀幾段便會發現,達西心裡可能在想:“這位迷人的小姐著實厲害,我這次只得認輸,以後可得謹慎從事。”類似這種微妙的對話,在小說里還有很多。奧斯丁在《諾桑覺寺》第五章,曾用飽含熱情的語言讚揚了新小說:“……總而言之,只是這樣一些作品,在這些作品中,智慧的偉力得到了最充分的施展,因而,對人性的最透徹的理解,對其千姿百態的恰如其分的描述,四處洋溢的機智幽默,所有這一切都用最精湛的語言展現出來。”
【作品年表】
  1794-95 《初次印象(傲慢與偏見)》動筆。
  1796 《初次印象(傲慢與偏見)》完成,《埃莉諾和瑪麗安(理智與情感)》動筆
  1798-99 《諾桑覺寺(蘇姍)》完成。
  1803 《蘇姍(諾桑覺寺)》以10鎊價格賣給理查.克羅斯比,但未被出版。《沃森一家》動筆(1818年出版)
  1805 《沃森一家》放棄。
  1811 《曼斯菲爾德莊園》動筆。《理智與情感(埃麗諾和瑪麗安)》出版。
  1813 《傲慢與偏見(<第一印象> 修訂版)》出版。《曼斯菲爾德莊園》完成。
  1814 《曼斯菲爾德莊園》出版。《愛瑪》動筆。
  1815 《愛瑪》完成並出版。《勸導》動筆。《蘇姍(諾桑覺寺)》從出版商理查.克羅斯比手中買回。
  1816 《勸導》完成。《蘇姍(諾桑覺寺)》修訂。
  1817 《沙地屯》動筆
  1818 《諾桑覺寺(<蘇姍>修訂版)》和《勸導》出版。
【作家地位】
  ——奧斯汀之光環
  簡·奧斯汀是世界上為數極少的著名女性作家之一,介於新古典主義和浪漫運動的抒情主義之間的“小幅畫家”和“家庭小說”家,文學評論家眼裡堪與莎士比亞在不朽性方面相提並論的英國作家。
  2000年,BBC做過一個“千年作家評選”活動,結果奧斯丁緊隨莎士比亞之後,排名第二,而且,她是前十位里唯一的女性作家。這位女性堪稱英國之驕傲。她創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開啟了19世紀30年代的現實主義小說高潮。
  英國文學史上出現過幾次趣味革命,文學口味的翻新幾乎影響了所有作家的聲譽,唯獨莎士比亞和奧斯汀經久不衰。而這位偉大的女性一生只走過了42個春夏秋冬。
  【簡的未婚之謎】
  英國小說家簡·奧斯汀對愛情生活栩栩如生的描述一直為讀者稱道。她終生未婚,卻對愛情有著深刻洞察力,這讓人們迷惑不解。
  將於13日在英國發行的一本有關奧斯汀的新書告訴讀者,當年一位名叫塞繆爾·比克納爾的年輕牧師曾與奧斯汀傾心相愛,這段經歷為奧斯汀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素材。
  兩個戀人
  先前廣為人們所接受的說法是,奧斯汀家鄰居的侄子,後來成為愛爾蘭最高法院首席法官的湯姆·勒弗羅伊是奧斯汀一生至愛。但是新書《簡·奧斯汀:沒有報答的愛》稱,比克納爾是比勒弗羅伊重要得多的奧斯汀戀人。
  1796年,時年20歲的奧斯汀與勒弗羅伊相識,兩人隨後墜入愛河。可惜,勒弗羅伊終因貧窮放棄了這段戀情,令奧斯汀備感惆悵。勒弗羅伊離開後,奧斯汀投入寫作,不久就寫出《傲慢與偏見》的草稿。
  1798年,曾把勒弗羅伊介紹給奧斯汀的那位鄰居又把比克納爾帶到奧斯汀面前。
  按照書中描述,比克納爾性格外向、聰明、前途光明。奧斯汀感覺比克納爾很愛她,但比克納爾表現得太理智,不夠滿足年輕女孩的夢想。
  在經歷過一次失敗愛情後,奧斯汀不再像過去那樣高調公開戀情。因此,只有很少與奧斯汀關係近的人,包括大她兩歲的姐姐卡桑德拉才知道她的“秘密”。
  姐姐作梗?
  奧斯汀在家中排行最小,上面有6個哥哥和1個姐姐。姐妹倆關係非常親密。她們上同一所寄宿學校,只要一分開,奧斯汀總是先給姐姐寫信。
  然而,新書稱,破壞奧斯汀與比克納爾姻緣的可能就是卡桑德拉。
  奧斯汀去世後,家人整理她的文稿時,奧斯汀姐妹的侄女回想起卡桑德拉談到對比克納爾的印象。
  侄女說,卡桑德拉形容比克納爾“非常迷人”,“我從來沒聽卡桑德拉姨媽用這種仰慕的口氣說過任何其他人”。
  卡桑德拉當時還告訴這個侄女,“他(比克納爾)與簡的關係正在發展。他們分別時,他清楚地表明他們還要約會”。
  然而,奧斯汀這段愛情又以失敗告終。書中說,她後來據說收到一封信稱比克納爾已去世。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3日引述新書內容報導,這封信的細節仍是個謎,但有種說法是,卡桑德拉偽造了這封信以阻撓妹妹與比克納爾相愛,原因是卡桑德拉的未婚夫剛剛去世,而她也愛比克納爾。
  這種說法的根據為,比克納爾與奧斯汀分開後,奧斯汀姐妹的書信來往突然減少。有學者推測,兩人因為都愛比克納爾而失和,或是因為卡桑德拉在妹妹去世後銷毀了那些暴露她背叛妹妹的信件。
  書中說,這第二段愛情結束後,奧斯汀有至少10年沒寫過什麼重要作品。
  追求完美
  比克納爾之後又有其他人追求過奧斯汀,但都不能打動芳心。她在一封信中寫道:“什麼事都能忍受,除了沒有愛情的婚姻。”
  1813年,奧斯汀在報紙上讀到比克納爾與劉易斯小姐的結婚啟事時才知道自己所愛還在人世。三年後,她開始感到身體不適,1817年去世,終年41歲。
  儘管奧斯汀似乎是因為姐姐的背叛與幸福婚姻擦肩而過,但是新書作者安德魯·諾曼認為,即便沒有姐姐的破壞,結局可能依然如此,原因是奧斯汀浪漫、挑剔、不肯妥協的性格。
  奧斯汀曾借作品中角色表達自己追求完美婚姻的理想。
  諾曼說,奧斯汀初次遇到比克納爾時,視他為“一件完美作品”。但在發現他並不完美後,她放走他,之後將所有對幸福的憧憬寄於筆端。

7月28日發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