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逝世
公元884年7月13日
黃巢
黃巢(?~884),漢族, 唐末農民起義首領。曹州冤句(今山東曹縣西北)人。稍通書記,屢舉進士不第,以販私鹽為業。家富於財,善擊劍騎射。
黃巢生平
“起義”
黃巢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1],進士不第,曾組織鹽幫,與朝廷緝查私鹽進行過多次武裝衝突。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讓等在長垣(今河南長垣東北)起兵。黃巢在冤句(今山東菏澤市西南)與子侄黃揆和黃恩鄴等八人起兵,回響王仙芝。
黃巢軍最初東攻沂州(今山東臨沂)不克;轉攻山東、河南等地,攻占陽翟(今河南禹縣)、郟城(今河南郟縣)等八縣;進逼汝州(治今河南臨汝)。
乾符三年九月,攻克汝州,殺唐將董漢勛,俘汝州刺史王鐐,直指東都洛陽。王鐐是宰相王鐸堂弟,王鐐為王仙芝寫信給蘄州刺史裴偓,表示願意接受“招安”。是年年底裴偓誘降王仙芝,願授左神策軍押牙兼監察御史之職,黃巢堅決反對,大罵仙芝“始吾與汝共立大誓,橫行天下。今汝獨取官而去,使此五千餘眾何所歸乎?”[2]隨後以杖擊傷仙芝頭部,頭破血流,其眾喧譁不已。招安不成,蘄州刺史裴偓逃奔鄂州,不久兩軍分裂,三千餘人從仙芝,仙芝乃大掠蘄州,黃巢引兵二千北上。乾符四年(877年)二月,黃巢率軍攻陷鄆州(今山東鄆城),殺節度使薛崇。三月,又破沂州。
仙芝一度攻破鄂州(今湖北武昌),王、黃又再度合兵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方),不久又分兵,仙芝轉攻郢州,唐朝招討副都監楊復光再次誘降,仙芝遣尚君長、楚彥威等人洽降,中途為唐招討使宋威所劫持,宋威貪功,妄報戰勝,尚君長等人移送長安被殺,仙芝大怒,降敵之事再次未遂。朝廷以宋威“殺尚君長非是”,鎮壓“無功”,解除其兵權,擢升曾元裕為招討使,又調西川節度使高駢任荊南節度使。
乾符五年初,王仙芝軍攻破荊南(今湖北江陵)羅城,由於沙陀兵援軍到達,焚掠江陵而去,轉至申州。乾符五年(878年)二月,王仙芝在黃梅(今湖北黃梅西北)兵敗被曾元裕部斬殺,餘部奔亳州(治今安徽亳縣)投靠黃巢,推黃巢為黃王,自稱“沖天大將軍”,轉戰黃淮流域,又進軍長江下游一帶。
轉戰江南
乾符五年(878年)三月,黃巢軍進攻汴(今河南開封)、宋(治今河南商丘)二州,為東南面行營招討使張自勉所阻,轉攻衛南(今河南滑縣東北)、葉(河南葉縣)、陽翟(河南禹縣)等地,朝廷徵調義成兵三千人守衛東都附近的伊闕(今河南洛陽南)、武牢等地,河南一時勢壯。黃巢率軍渡江南下,與舊部王重隱相呼應,攻下饒、信等州。同年十二月,進入福州(今屬福建),轉入廣東。
乾符六年(879年)九月,攻克廣州,俘唐嶺南東道節度使李迢。又分兵西取桂州(廣西桂林),控制嶺南,自稱“義軍都統”,並發布檄文,斥責朝廷“宦豎柄朝,垢蠹紀綱,指諸臣與中人賂遺交構狀,銓貢失才”。廣州是唐朝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和重要的財賦供應地之一,
唐未,阿拉伯人在製造叛亂,如:
後晉)劉昫等撰:《舊唐書》卷十<本紀第十·肅宗>(北京:中華書局1975 年標點本,第一冊第253 頁)載:“癸巳,廣州奏大食國、波斯國兵眾攻城,刺史韋利見棄城而遁。”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卷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56 年標點本,第十五冊第7062 頁)載:“癸巳,廣州奏:大食、波斯圍州城,刺史韋利見逾城走,二國兵掠倉庫,焚廬舍,浮海而去
黃巢軍隊在廣州進行了平叛鎮暴,有一定歷史意義
由於嶺表氣候濕熱,黃巢軍多患瘴疫死者,諸將“勸請北歸,以圖大利”,農民軍士氣低落,黃巢乃決意北還。是年自桂州編木筏,沿湘江而下,進逼江陵,北向襄陽。唐廷得知黃巢將北上,遣宰相王鐸為南面行營招討都統,屯兵江陵,又任命李係為行營副都統兼湖南觀察使,統兵十萬屯駐潭州(今湖南長沙),“以塞嶺北之路,拒黃巢”。此時農民軍連下永州(今湖南零陵)和衡州(今湖南衡陽),抵潭州城下,李系驚恐,緊閉城門。黃巢揮兵力戰,一日而下潭州,唐軍十萬人血染湘江。
尚讓乘勝追擊,以五十萬軍進逼江陵,王鐸奔襄陽(今屬湖北襄樊),黃巢兵不血刃占據江陵,北趨襄陽。山南東道節度使劉巨容和淄州刺史曹全晸合兵,大破之於荊門(今湖北荊門),俘斬十分之七八,黃巢與尚讓收餘眾渡江東走,這時劉巨容以“朝廷無信”停止攻勢,曹全晸正要渡長江時,朝廷命泰寧都將段彥謨代曹全晸為招討使,全晸攻勢亦止,段彥謨殺宋浩及其二子。詔任命段彥謨為朗州刺史。黃巢轉掠江西,饒(治今江西鄱陽)、信、池(治今安徽貴池)、宣等十五州。
廣明元年(880年)三月,高駢派驍將張璘渡江南下,狙擊黃巢,黃巢退守饒州(治今江西波陽)。張璘乘勝進軍,五月,黃巢又退守信州(治今江西上饒)。春夏之際,嶺南大疫,黃巢軍兵力損失慘重,“死者十三四”,張璘窮追不捨,黃巢佯降,又賄張璘大量黃金,懇求他手下留情,高駢上奏朝廷,聲稱黃巢軍“不日當平,不煩諸道兵,請悉遣歸”。
宰相盧攜以朝廷名義,遣散了諸道唐兵。黃巢得知唐諸道兵已北渡淮河,立即與高駢絕交,五月時又北上,乘勝攻占了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張璘於信州戰死,六月,相繼攻克池州(治今安徽貴池)、睦州(治今浙江建德)、婺州(治今浙江金華)和宣州等地,七月強渡長江,兵勢甚盛。
廣明元年(880年)八月,黃巢軍擊敗曹全晟,渡過淮河,淮北相繼告急。高駢懾於其威勢,坐守揚州(今江蘇揚州),保存實力。各州縣望風而降,十月,黃巢攻陷申州(今河南信陽),入潁州(治今河南阜陽)、宋州(治今河南商丘)、徐州(治江今蘇徐州)、兗州(治今山東兗州)。十一月,黃巢至汝州,十七日攻下東都洛陽,留守劉允章率百官迎接;十多天后從洛陽揮兵西進,僅激戰六日,十二月初三,攻下潼關(今陝西潼關東北),初四攻下華州(治今陝西華縣),後抵霸上。初五(881年1月8日),唐僖宗帶隨從宦官田令孜等倉皇逃奔四川成都,田令孜恐僖宗見責,獨歸咎盧攜,貶盧攜為太子賓客。盧攜仰藥死。
稱帝
中和元年(881年),黃巢軍進入長安,金吾大將軍張直方率眾迎接黃巢大軍進城,“整眾而行,不剽財貨”,民眾達百萬軍,入城後,軍紀嚴明,閭里晏然,曉諭市人:“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曹但安居無恐。”向貧民散發財物,百姓列席歡迎。廣明元年十一月(881年1月16日),即位於含元殿,建立了大齊政權,年號金統。
原朝官員,四品以下留用,余者罷之,以尚讓為太尉兼中書令,趙璋為侍中,孟楷、蓋洪為尚書左、右僕射,皮日休為翰林學士。不久,其部屬“殺人滿街,巢不能禁”,唐宗室留長安者幾無遺類,唐室官員惶惶不可終日,《秦婦吟》言:“華軒繡轂皆銷散,甲第朱門無一半”;“內庫燒為錦繡灰,天街踏盡公卿骨”。又沒收富家財產,號稱“淘物”,宮室皆赤腳而行。次年,唐軍曾一度攻入長安,齊軍暫時撤出,駐軍霸上,唐軍入城後燒殺擄掠,不得民心,齊軍當夜反攻,將唐軍驅逐出城[3]。這一次黃巢恨城民協助官軍,於是縱兵屠殺,血流成河,謂之“洗城”。黃巢未派大軍追擊唐僖宗,讓唐軍有喘息機會,黃巢說到底只是一般流寇氣息,軍隊所過之地,只顧著吃糧,極少建設,百姓淨盡、赤地千里。
敗亡
中和二年(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九月,齊軍將領朱溫在同州(今陜西大荔)與王重榮交戰中,投降唐軍,被任命為右金吾大將軍,賜名全忠。沙陀族李克用又率援軍助唐,率兵一萬餘人南下,齊軍大將趙璋戰死,華州、蘭田相繼失守。黃巢於中和三年四月撤出長安,逃入商山,沿途拋棄黃金珠寶,唐軍爭寶竟不急追。後以齊將孟楷為先鋒,攻逼蔡州(今河南汝南),唐軍守將秦宗權戰敗投降,六月圍攻陳州(今河南淮陽),遭遇刺史趙犨頑強抵抗,大小數百戰,始終未能攻拔其城。齊將孟楷挺進河南途中,中俘犧牲。
黃巢聞知孟楷遇害,大怒,部隊屯於溵水,“掘塹五重,百道攻之”,誓為孟楷報仇。為了應付全軍糧食,黃巢以人肉為糧糗,數百巨錘,同時開工,成為供應軍糧的人肉作坊,無論男女老幼,悉數納入巨舂,稱之為“搗磨寨”。[4][5][6]黃巢圍陳州幾三百日,啖食數十萬人。唐軍在陳州附近的西華(今天河南境內)大敗黃思鄴,齊軍退軍故陽里(今淮陽北部)。陳州之圍遂解。黃巢引兵向汴州行進,尚讓以五千精銳直逼大梁(今河南開封)。
中和四年(884年)春天,李克用率兵五萬,自河中南渡,連敗齊軍於太康、汴河、王滿渡。黃巢只好轉戰山東。中和四年(884年)三月,朱溫大敗黃巢於王滿渡(今河南中牟北),黃巢的手下李讜、葛從周、楊能、霍存、張歸霸、張歸厚、張歸弁等投降朱溫;而黃巢殘部向東北逃亡,又遇李克用於封丘(今河南封丘),時遭大雨,黃巢集散兵近千人奔兗州,“克用軍晝夜馳,糧盡不能得巢,乃還。”[7]。六月十五日,武寧節度使時溥派李師悅率兵萬人,與降將尚讓緊追其後。
是年六月十七日(7月13日),黃巢在狼虎谷(今山東萊蕪)為部下林言所殺[8][9](一說自殺[10],也有黃巢最後出家的說法[11])。清代學者聶劍光《泰山道里記》載:“黃巢死於泰山……九頂山南有大冢,俗稱黃巢墓。”
尾聲
黃巢殘暴毒虐,觀念狹隘,嗜好濫殺無辜,攻克長安之後不思進取,未消滅分鎮關中的唐朝禁軍,又缺乏經濟政策,最後被唐軍擊敗。黃巢從子黃浩率殘部流竄,號“浪蕩軍”。昭宗天復初年,進攻湖南時,為湘陰土豪鄧進思所伏殺。至此唐末農民戰爭結束。
唐僖宗中和四年,秋七月,僖宗在大玄樓舉行受俘儀式。武甯節度使時溥獻上黃巢首級,另有黃巢姬妾二三十人。僖宗問“汝曹皆勛貴子女,世受國恩,何為從賊?”居首的女子回答:“狂賊凶逆,國家以百萬之眾,失守宗祧,播遷巴、蜀;今陛下以不能拒賊責一女子,置公卿將帥於何地乎!”[12]上不復問,皆戮之於市。臨刑前,執法人員可憐這些婦女,讓她們喝醉後再執刑,女孩們邊哭邊喝,不久在醉臥中受死,獨居首的女子不哭亦不醉,從容就死。黃巢亂後,唐朝又勉強維持了二十三年的國祚。
哀帝天佑四年(907年)宣武節度使朱溫篡唐,建國號為梁。唐朝滅亡,進入五代十國。
黃仁宇《中國大歷史》論及:“……黃巢渡過長江四次,黃河兩次。這為歷史上空前絕後的流寇發現唐帝國中有無數的罅隙可供他自由來區。各處地方官員只顧本區的安全,從未構成一種有效的戰略將他網羅。”
[編輯] 注釋
1. ↑ 南宋張端義《貴耳集》卷下云:“黃巢五歲侍翁,父為菊花連句,翁思索未至,巢隨口應曰:‘堪於百花為總首,自然天賜赫黃衣。’巢父怪,欲擊巢。乃翁曰:‘孫能詩,但未知輕重,可令再賦一篇。’巢應之曰:‘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2. ↑ 《資治通鑑》巻第二百五十二
3. ↑ 《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四載:“賊露宿霸上,調知官軍不整,且諸軍不相繼,引兵還襲之,自諸門分入,大戰長安中,宗楚、弘夫死,軍士重負不能走,是以甚敗,死者什八九。”
4. ↑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黃巢傳》載﹕“賊圍陳郡三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餓倚牆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於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5.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楷擊陳州敗死,巢自圍之,略鄧、許、孟、洛,東入徐、袞數十州。人大飢,倚死城塹,賊俘以食,日數千人,乃辦列百巨碓,糜骨皮於臼,並啖之。”
6. ↑ 《資治通鑑•第二二五卷》“巢益怒,營於州北,立宮室百司,為持久之計。時民間無積聚,賊掠人為糧,生投於碓,併骨食之,號給糧之處曰‘舂磨寨’。縱兵四掠,自河南、許、汝、唐、鄧、孟、鄭、卞、曹、濮、徐、袞等數十州,鹹被其毒。”“黃巢圍陳州幾三百日……”
7. ↑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五十下•逆臣下》
8. ↑ 《舊唐書•黃巢傳》:“黃巢入泰山,徐帥時溥遇將張友與尚讓之眾掩捕之。至狼虎谷,巢將林言斬巢及二弟鄴、揆等七人首,並妻子皆送徐州。”《僖宗紀》、《時溥傳》、《桂苑筆耕錄》、《北夢瑣言》、《新唐書•時溥傳》、《資治通鑑》,以及方積六《黃巢起義考》均從其說。
9. ↑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稱,“黃巢帶著—些家屬逃入泰山,外甥林言殺黃巢、黃鄴、黃揆及這些人的妻和子,取首級要到時溥處獻功,路上遇唐兵。唐兵殺林言,取林言和黃巢等人的首級獻給時溥。”
10. ↑ 《新唐書•黃巢傳》:“巢計蹙,謂林言曰:若取吾首獻天子,可得富貴,毋為他人利。言,巢甥也,不忍;巢乃自刎。”
11. ↑ 邵博《河南邵氏聞見後錄》:“唐史中和四年六月,時溥以黃巢首上行在者,偽也。東西兩都父老相傳,黃巢實不死,其為尚讓所急,陷泰山狼虎谷,乃自髡為僧,得脫,往投河南尹張全義,故巢黨也,各不敢識,但作南禪寺以言之。”陶榖《五代亂離記》:“黃巢遁免,後祝髮為浮屠,有詩云;三十年前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天津橋上無人問,獨倚危欄看落暉。”同樣的說法另見於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王明清《揮麈後錄》以及劉實之《劉氏雜誌》。
12. ↑ 《資治通鑑卷•第二百五十六》
黃巢殺人辨
江帆
文章來源:歷史知識
思想烏有之鄉:2007-11-20
近讀“烏有之鄉”張宏良先生大作《靈魂救贖的革命與暴力失衡的悲劇》,文中談到一種妖魔化偉大歷史事件及其領袖人物的文化現象,他稱之為“七殺碑”文化、劊子手文化。話說明末清初,入川的清軍幾乎殺光了四川人,300多萬四川人被殺得只剩下一萬多人。為了把殺光四川人的罪行推到40年前就已戰死的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頭上,就有人編造了所謂的“七殺碑”,把張獻忠的話“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篡改為“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殺殺殺殺殺殺!”,把張獻忠妖魔化為殺人魔王。後世歷代御用文人學者為掩飾反動集團對人民的殘暴屠殺,無不仿效編造“七殺碑”的手法,“七殺碑”也就成為中國劊子手文化的經典。其實,這種“七殺碑”文化、劊子手文化由來已久。對於“黃巢殺人”,又何嘗不是如此!1981年本人在《歷史知識》雜誌上發表過一篇小文章,或可作為民間觀點的補充、史料的佐證以及對“七殺碑”故伎重演的回應,故在這裡將舊文重發。
黃巢殺人辨
我的家鄉,在民間廣泛流傳著這樣的民諺:“黃巢殺人八百萬,錯殺凡間半個人。”何謂“半個人”?據說黃巢所殺的人中,大都是該當死罪的“妖孽”,只有一個懷孕的婦人,她本屬於該殺之列,由於她被殺了,腹中所懷的胎兒也就跟著屈死了。這個還未出世的無辜的小生命,就算是被錯殺的那“半個人”。這首民諺的意思說得很明白:“黃巢殺人八百萬”,多則多矣,然而,幾乎沒有錯殺的。
當然 ,無論是“八百萬”之多,抑或只是“半個人”,都不過是民諺中誇張手法,而且傳說也不足為憑。但這首民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人民民眾的愛和憎,反映出歷代勞動民眾對黃巢和“黃巢殺人”等歷史問題所作的形象而公正的評價。
與勞動民眾的這種看法相反的,是封建統治階級和那些“清高通達”的士大夫。他們總是惡毒誣衊歷史上的農民起義軍及其領袖,對“黃巢殺人”也大肆渲染,橫加誹謗。唐禧宗時的宦官楊復光攻擊黃巢起義軍說:“毒流萬姓,盜污兩京。”當時,劍南西州節度使高駢也誣稱黃巢是“以焚劫為良謀,以殺傷為急務”。新、舊《唐書》,都是把《黃巢傳》置於全書的末尾,與安祿山、史思明等“逆臣”的傳放在一起。可是,不管他們怎樣加以貶斥,黃巢義軍在歷史上的功績是抹殺不了的!
《資治通鑑》上說王仙芝、黃巢起義時,“民之困於重斂者爭歸之,數月之間,眾至數萬”。當黃巢統率義軍浩浩蕩蕩開進長安那一天,民眾“夾道聚觀”。當時尚讓代表義軍出來向市民講話,大意是:“黃王起兵,本為百姓,非如李氏不愛汝曹,汝但安居無恐。”而且義軍“見貧者往往施與之”。這些事實批駁了所謂“毒流萬姓”之類的無恥謊言。
據《資治通鑑》記載,黃巢義軍初入長安時,“尤憎官吏,得者皆殺之”,鎮壓的主要是少數的皇室貴族、達官豪富。黃巢建國稱帝時在頒布的政令中說:“唐官三品以上悉停任,四品以下位如故。”這有力說明,黃巢義軍對待唐朝廷中的舊官吏,也是比較謹慎的,採取了有所區別的政策。當黃巢義軍退出長安重又攻入城後,“怒民(實指大地主、大商人)之助官軍”,曾採取某些鎮壓措施,那也是很自然的事。但所謂“洗城”之說,實屬誇大。
黃巢義軍攻入長安時,晚唐著名詩人韋莊正在長安應舉。他是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目擊者,事後,他寫的一首長篇敘事詩《秦婦吟》,就真實反映了黃巢義軍占領長安時的情景。儘管《秦婦吟》詩中攻擊黃巢義軍,而在敘述黃巢義軍重新攻占長安前後的那些詩句中,除了寫戰役之後城裡缺糧的情形外,並沒有什麼“洗城”之類的描寫。相反,韋莊倒是認為唐王朝的“官軍”的搶劫遠比黃巢義軍更甚。詩人借一老翁之口說:“千間倉兮萬斯箱,黃巢過後猶殘半。自從洛下屯師旅,日夜巡兵入村塢……入門下馬若旋風,罄室傾囊如卷土。”就連官修的史書也不得不承認唐王朝的“官軍”惟以姦淫剽掠、殘害民眾為事,紀律壞極了。《資治通鑑》上說,“官軍”第一次反攻長安時,“軍士釋兵入第舍,掠金帛、妓妾”。《新唐書》上也說,黃巢義軍退出長安後,封建割據勢力的方鎮兵曾“互入擄掠”。由此看來,“以焚劫為良謀,以殺傷為急務”的,倒正是唐王朝的“官軍”,而不是黃巢義軍。
當然,我們也無須諱言,黃巢義軍也殺了一些人。這當中也可能避免不了有誤殺或濫殺的現象發生。過去,有人曾斷定,黃巢義軍的殺人純系“子虛烏有”;或者對此避而不談。這都是不足令人信服的。
我們既反對對於農民起義軍的惡毒誣衊;同時,也要尊重歷史事實。對於歷史,還是應該採取歷史唯物主義的分析態度。
(原載《歷史知識》雙月刊1981年第6期)
黃巢詩集
全唐詩著錄三首
◆題菊花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賞析:據說,這是黃巢8歲的時候搞出來的.他父親,在院中吟詩到第一句,8歲的黃巢,就接著他父親的頭,脫口而出,詩才敏捷,讓其父驚異不已。才那么一點點大的年齡,就考慮到“他年我若為青帝”,應該怎樣安排花開的問題了。難怪他後來登高一呼,應著雲集,統帥幾十萬大軍了,真是天生的領袖人物。
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 :“ 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 。”古往今來,確有不少能“解詩”的英雄,唐末農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自從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徵。黃巢的菊花詩,卻完全脫出了同類作品的俗套,表現出全新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
第一句寫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 。“ 西風”點明節令 ,逗起下句 ;“滿院”極言其多。說“栽”而不說“開”,是避免與末句重韻 ,同時“栽”字本身也給人一種挺立剛健之感。寫菊花迎風霜開放,以顯示其勁節 ,這在文人的詠菊詩中也不難見到 ;但“滿院栽”卻顯然不同於文人詩中菊花的形象。無論是表現“孤標傲世 ”之情,“孤高絕俗”之態或“孤孑無伴”之感,往往脫離不了一個“孤”字。黃巢的詩獨說“滿院栽”,是因為在他心目中 ,這菊花是勞苦大眾的象徵,與“孤”字無緣。
菊花迎風霜開放,固然顯出它的勁節,但時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卻是極大的憾事。在颯颯秋風中,菊花似乎帶著寒意 ,散發著幽冷細微的芳香,不象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開放的百花,濃香競發,因此蝴蝶也就難得飛來採集菊花的幽芳了。在舊文人的筆下,這個事實通常總是引起兩種感情:孤芳自賞與孤孑高傲。作者的感情有別於此。在他看來,“蕊寒香冷”是因為菊花開放在寒冷的季節,他自不免為菊花的開不逢時而惋惜、而鳴不平。
三、四兩句正是上述感情的自然發展,揭示環境的寒冷和菊花命運的不公平。作者想像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開放。這一充滿強烈浪漫主義激情的想像,集中地表現了作者的宏偉抱負。統觀全詩,寓意是比較明顯的。詩中的菊花,是當時社會上千千萬萬處於底層的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讚嘆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境、所遭的命運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所謂 “為青帝”,不妨看作建立農民革命政權的形象化表述 。作者想像,到了那一天 ,廣大民眾就都能生活在溫暖的春天裡。值得注意的是 ,這裡還體現了農民樸素的平等觀念。因為在作者看來,菊花和桃花同為百花之一,理應享受同樣的待遇,菊花獨處寒秋,蕊寒香冷,實在是天公極大的不公。因此他決心要讓菊花同桃花一樣享受春天的溫暖 。這裡還有一個靠誰來改變命運的問題。是祈求天公的同情與憐憫 ,還是“我為青帝”,取而代之?其間存在著做命運的奴隸和做命運的主人的區別。詩的作者說:“我為青帝”,這豪邁的語言,正體現了農民階級領袖人物推翻舊政權的決心和信心。這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邁的,它使生活在封建社會中的文人學士表達自己志願抱負的各種豪言壯語都相形失色。但它並不流於粗豪,仍不失含蘊。這是因為詩中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而比興本身又融匯著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的緣故。
◆不第後賦菊(詠菊)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賞析:這首詩是黃巢一生最鼎盛時期的作品,也是他流行最廣的一首詩。這不,張藝謀導演就借用了其中的一句作為影片名。其實,他正率領幾十萬農民起義軍為困長安,詩興大發,借詠嘆菊花來形容勢不可擋的義軍力量,此詩妙就妙在,雖是詠菊,但全詩不見一個“菊”字,而且,透過那盛開的黃色菊花,仿佛讓人看到那威武雄壯的黃金鐵甲軍,即將攻破長安的磅礴氣勢。
這首《菊花》詩的境界比上首更雄偉、豪邁,詩中,詩人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農民起義軍的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
首句“ 待到秋來九月八 ”,意思是重陽佳節未到 ,而詩人即賦詩遙慶之 。“待到”二字迸發突兀,“驟響如爆竹 ”,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 。“九月八”在重陽節的前一天,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 ,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 九月八 ”,並不僅僅是為了押韻,而且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革命暴風雨早日來到的情緒。
次句“我花開後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禦的自然規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民革命風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象“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第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則是對菊花勝利遠景的預見和憧憬。第三句中的“沖天”二字,寫出了菊花香氣濃郁、直衝雲天的非凡氣勢 ;“香陣”二字說明金菊勝利時決非一枝獨放,而是群體皆榮,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觀念;一個“透”字,又顯示了菊花香氣沁人心脾、芳貫廣宇、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而第四句中的“滿”、“盡”二字,則狀摹出菊花奪魁天下時的奇觀——重陽佳節,菊花盛開,整個長安成了菊花的世界,這就充分展示出農民革命風暴摧舊更新、主宰一切的勝利前景。
菊花,歷來被視為華夏的國花,詠菊花而寫不出國魂者,皆下品。黃巢的這首詩托物言志,借詠菊以抒抱負,境界瑰麗,氣魄恢宏,氣格剛勁雄邁,不同凡響,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那身披甲冑,手擎長劍,氣沖霄漢的千古英雄形象,諸如“我花開後百花殺”、“ 滿城盡帶黃金甲 ”等句,語調斬截,氣勢凌厲 ,這些石破天驚 、走雷挾電的詩句,象一簇簇閃動著反抗精神的火焰,閃爍在歷代反抗權威者的民眾心中。
電影滿城盡帶黃金甲,出自唐末黃巢詩作《不第後賦菊》,故事也設定在這個年代。
◆自題像
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
天津橋上無人識,獨倚欄乾看落暉。
賞析:與前兩首詩相比,這首詩的流傳程度就沒有那么廣了。甚至有很多人懷疑,這首詩究竟是不是黃巢本人的作品?因為,據說黃巢本人後來戰死疆場了,但從這首詩來看,他不僅沒有戰死,後來還削髮為僧了。但我寧願相信這首詩是黃巢本人寫的,在我看來,黃巢也好、李自成也好,這些叱吒風雲的農民領袖們還是不要簡單地戰死疆場為宜。他們若是遁入空門,其人生感觸一定非我們尋常人所能及。比如像這首詩的頭兩句,“記得當年草上飛,鐵衣著盡著僧衣”,既表明了黃巢曾經歷過的那些不平凡的戎馬倥傯歲月,又顯示了他後來靜如止水的僧侶生涯,其鮮明的對比,令人感慨!尤其是“天津橋上無人識”這一句,生動地描述了英雄遲暮那種無可奈何的蒼涼和悲哀,令人嘆息!但筆鋒一轉,“獨倚欄乾看落暉”一句,又悠然刻畫了一種“人生韶華短,江河日月長”的意境,令人回味無窮!
生死之謎
是自殺還是他殺?
公元874年,生於冤句的鹽販黃巢起兵造反。僅用5年時間,就攻入長安。
不久,這個以為百姓謀生存為名而起義的英雄,就宣布稱帝,國號大齊。他迫不及待地占有了唐僖宗留下的大明宮所有留在宮中的美女,過起了春風得意、歌舞昇平的生活。
此時一場危機正向他步步逼近。在唐朝軍隊的反攻下,黃巢被迫逃亡山東。他帶領著殘軍逃至泰山腳下時已疲憊不堪。
然而,關於黃巢的最後結局,千年來卻眾說紛紜。令人疑惑的是,在記述唐代的正史中就有截然不同的兩種說法。一說黃巢是被他人所殺,另一個卻說是自刎而死。
新唐書:黃巢是自殺
《新唐書》黃巢傳記載,黃巢兵敗狼虎谷時對外甥林言說,你拿上我的首級去獻給唐朝,那么你還可以求得富貴!林言不忍心殺黃巢,於是黃巢自刎。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閻守誠介紹,黃巢自刎也沒有死,隨後林言斬下黃巢的首級,去投奔唐軍。結果半路上就被沙陀人殺掉。然後沙陀人把黃巢和林言的首級獻給唐廷。
《新唐書》成書於宋代。而在這部書之前的五代時期就曾有《唐書》編成,後世為了加以區別,把五代時期編撰的《唐書》稱為舊唐書,而將宋代歐陽修、宋祁等人所編撰的這部稱為《新唐書》。
專家介紹,《新唐書》修撰的時代則較為安寧,因此有許多在戰亂時期不易收集到的史料,此時得到了徵集和整理。
不過,閻守誠質疑這種說法,他認為,黃巢戰鬥了一生,怎么可能最後把自己的腦袋送給別人去請功?再者,林言即使拿上黃巢的首級投奔唐軍,他也不可能講出來“這是黃巢送給他的”。而且不久林言也被殺。那么黃巢和林言的對話是如何傳出來的?此說不符合常識。
舊唐書:黃巢被外甥殺害
《舊唐書·黃巢傳》中對於黃巢之死有如下記載:“巢將林言斬巢及二弟鄴、揆等七人首,並妻子皆送徐州”。不僅如此,《舊唐書》的《僖宗紀》、《時溥傳》和《資治通鑑》、《桂苑筆耕錄》、《北夢瑣言》等其他書籍也都有著同樣的記載。
難道黃巢不是自殺,而是死於外甥林言之手?
林言是黃巢的外甥,是黃巢身邊一名重要將領。在黃巢進入長安之後,曾經選擇500個武藝高強的人組成了一個特殊的部隊,叫做控鶴。實際上就是禁衛隊,並且黃巢任命林言為這支部隊的最高指揮官———軍使。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閻守誠對這種說法表示贊同:從基本的事實看,是林言拿著黃巢的首級投降唐軍,這個事實是不可抹煞的。一千多年來,林言就這樣一直背負著賣主求榮,殺害娘舅的罪名。敦
煌文獻另說:被貼身大將殺害
1900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王道士偶然發現了一個秘密洞窟。這個石窟就是敦煌莫高窟。令唐史學家沒有想到的是,在敦煌殘卷中竟然透露出了黃巢死因的蛛絲馬跡。
敦煌文書里有一件《肅州報告》黃巢戰敗等情況殘卷,寫道:其草賊黃巢被尚讓殺卻,於西川進頭。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閻守誠介紹,尚讓是黃巢最主要的助手,起義軍二號人物。尚讓早年隨王仙之起義。後來王仙之犧牲以後尚讓就率餘部投奔了黃巢。黃巢打下長安以後任命了四個宰相,尚讓是首席宰相。
公元884年5月,黃巢在今河南中牟西,遭沙陀騎兵突襲,犧牲萬餘人。在此危急關頭,尚讓卻率萬人投降唐廷。
有推測,尚讓很可能在混戰之中將黃巢殺死。這個戰報被立即飛報朝廷和作戰軍隊,這一情節就被記載在《肅州報告黃巢戰敗等情況殘卷》中。
各類記載針鋒相對:或者黃巢逃過一劫?
唐代學者崔致遠所著的《桂苑筆耕錄》中記載的信息說明,唐將時溥是引誘黃巢起義軍當中投降的將領把黃巢殺死的。
令人疑惑的是,如果當時有人殺死黃巢,必定立下大功。即便是作為幫凶,其名字也會名揚四海,並為各種史書所記載。但關於尚讓殺黃巢的說法,在迄今發現的史料中的記載只有一處。
在宋朝邵博的《河南邵氏聞見後錄》卷十七中曾經提到,若說殺黃巢於狼虎谷,獻首於徐州,兩地相距約五六百華里,快馬也要三天路程,而徐州至成都馬不停蹄,日夜兼程,也需二十天。當時又值盛暑,“函首”恐怕早已腐臭不堪了,更何況黃巢兄弟六七人,難言其中就沒有與黃巢狀貌類似者。
如此看來,很有可能在狼虎谷中被林言殺死的只是黃巢的替身。
宋人劉是之的《劉氏雜誌》中有這樣的記載,五代時有一個高僧法號翠微禪師,這個人就是黃巢。更為傳奇的是張端義在《貴耳集》中記載說,“黃巢後為緇徒,曾主大剎,禪道為叢林推重,臨入寂時,指腳下有黃巢兩字”。
在這些史料中,雖然黃巢起義軍在山東狼虎谷幾乎全軍覆沒,但此時黃巢並未身死,他用金蟬脫殼之計瞞過唐朝追兵的眼睛,在逃出狼虎谷的殘軍中依然有黃巢的身影。
有說黃巢出家為僧
王明清的揮塵錄後錄卷五說:張全義為西京留守,識黃巢於群僧中。西京是河南省洛陽市,那么張全義為何會在眾多的僧人當中認出黃巢呢?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閻守誠介紹,張全義曾經參加過黃巢起義,後來又投靠朱全忠。如果黃巢在狼虎谷沒有死,而是逃往洛陽出家為僧,張全義統治洛陽30年之久,他與黃巢相遇的機會應該很大。
那一天,篤信佛教的張全義到寺廟中禮佛,他無意中發現對面來的僧人十分眼熟,定睛看去,他大吃一驚。四目相對,黃巢的眼神中並沒有流露出張全義臉上的驚奇,而是面色平和,拂袖而去。
也許此時張全義的心中既驚詫又疑惑,但對於黃巢的身份,作為太守的張全義不難確定。難的是性格複雜的張全義始終保守這個秘密,直到把它帶進墳墓。
也許如《新舊唐書》記載,公元884年7月13日黃巢已經死於狼虎谷,一代梟雄的傳奇就此畫上了句號。
也許如後世的傳說,黃巢從狼虎谷僥倖逃脫後,數年之後,他從洛陽來到寧波雪竇寺,潛心修習佛法,並成為一代高僧。年邁的他在明州的望春橋上獨倚欄桿,細細品味著風雲歲月,冷眼旁觀著紛亂的天下,等待著大唐帝國嘆出最後一口氣,然後落日一般融入東去江水的盡頭。
黃巢墓葬
山東萊蕪市聖井鄉祥溝村有一棵名為“將軍樹”的古槐,傳說就是這棵樹下曾留下黃巢的足跡。
根據新、舊《唐書》記載,公元884年,唐朝政府確信黃巢已經死於狼虎谷。於是,大唐官員們在他的身死之處建了一塊石刻,標明這位造反者的葬身之地,以警醒世人。
然而此後的一千多年裡,很多書籍中卻另有說法。他們相信黃巢沒有死於狼虎谷,而是逃脫之後死於他處。清代學者聶劍光所著的《泰山道里記》有這樣的記載:“黃巢死於泰山……九頂山南有大冢,俗稱黃巢墓。”經專家考證,這裡就是《泰山道里記》所記載的黃巢墓。此地與狼虎谷相距幾十公里,如果真的是黃巢屍骨的埋葬地,那么則證明黃巢真的沒有死於狼虎谷。
黃巢傳說
◆正月十五掛紅燈的傳說
唐朝末期,黃巢帶領起義軍北上,攻打渾城。圍城三天攻不下來,黃巢氣壞了,指著城樓大罵,揚言攻破城池,定殺個雞犬不留。
這時,已經快過年了,下了一場大雪,天氣很冷,士兵大多還沒有換上冬服,黃巢知道硬攻要受損失,只好先把隊伍拉到山裡,等過了年再打。
新年很快過去了,家家都在推米磨麵,做湯圓,歡慶上元佳節。黃巢想,兵書說:“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何不乘人們過節的時候,進城摸摸敵軍的虛實,再定攻城之策。想到這裡,他馬上召集眾家兄弟商量了一下,把義軍交給師弟,自己挑上湯圓挑子出了大營,直向渾城走去。
黃巢進了城門,一直奔西街。走不多遠,見十字街前有一夥人正指指劃劃地看什麼。剛好,這時對面來了個賣醋的老人,穿一身破棉襖棉褲,手裡不住地敲著梆子。黃巢上前施禮說:“請問老人家,前面出了什麼事?”老人打量一下黃巢,左右望望,把他拉到路邊,低聲說:“前兩天黃巢帶兵攻城不下,到山裡去了,過幾天還要來的。官家貼出告示,要百姓出人出糧,唉!要打大仗了。”
兩個人正說話,忽聽一陣馬蹄響,黃巢抬頭一看,一隊人馬飛馳而來,當兵的邊跑邊嚷道:“眾家百姓聽著,黃巢進城了,現已四門緊閉,跑不了啦,有發現賣湯圓的馬上報告。知情不報者誅滅九族!”
黃巢知道軍中出了叛徒,走露了訊息,便扔下挑子往東跑,急急忙忙地鑽進一個巷子裡。進了一家院子,隱在門後。等馬隊過去,這才出來往北跑。沒跑多遠,又聽見馬蹄響,知道馬隊又回來了,他一轉身鑽進一個小院。
黃巢插上門正要進屋,見一個老人從屋裡走出來,正是十字街頭跟自己說話的那個老人,急忙走過去說;。“老人家行行好,把我藏起來吧。”老人見了黃巢先是一愣,接著點點頭答應了。
這時,街上傳來一陣急促的馬蹄聲,接著有人打門。老頭著急了,話都顧不得說,急忙把黃巢領到後院,來到醋缸跟前,掀開缸蓋讓他鑽進去,說:“客官,先委屈一下吧!”老人拿把掃帚剛要掃地,大門撞開了,十幾個官兵闖進來,把老頭圍住。官兵頭目說:“大白天,為啥插門?”老人說:“我怕小偷進來偷東西。”頭目追問:“有個大漢,你把他藏在哪?”老人說:“我家大門插著,沒人進來!”一頭目罵道:“胡說!他明明鑽到這兒來了。你不想活了!”老人說:“官爺,你不信,就請搜吧。”。頭目下令去搜查,十幾個官兵馬上進屋,翻箱倒櫃,桌球一陣亂響,東西砸破了不少,醋缸也打破了兩口,醋流滿了院子,幸虧他們沒接著翻。
官兵走了,黃巢從缸里爬出來,見滿院子都是碎缸片,老人惋惜地在缸前落淚。他忙走過去安慰說:“老人家不要哭了,過兩天我賠你幾口就是了。”
老人站起來說:“客官,你快走吧,他們前邊去了,找不到人還會回來的。”
黃巢問:“老人家,現在天還不黑,到處都是官兵,我從哪裡出城呢?”
老人說:“你出了這條巷子,鑽進對面院子,從後面出去便是天齊廟,你先在廟裡藏著。天黑後,順著城牆往南走,走出兩丈多地有個豁口,你就從那兒出去吧。”黃巢見老人厚道誠實,便進一步打聽說:“老人家,這座城有何妙處,黃巢十萬大軍攻了三天競攻不破?”老人說:“客官有所不知,這城建在始皇時期,城牆又高又厚,上有滾木,兩廂藏有弓箭手。”
黃巢問:“那就沒法了嗎?”
老人說:“要打城,不能從城門進,得從天齊廟的豁口進。”黃巢聽了很高興,轉身要走,又回過身來問:“老人家,你知道我是誰嗎?”老人猶豫了一下,說:“你是黃大將軍。”黃巢說:“唐兵罵我殺人如麻,吃人不吐骨頭,你不怕我嗎?”老人說:“那是官家說的,官家能有好話嗎?我們窮百姓正盼著你來呢。”黃巢聽了很感動,想不到老百姓對自己這么敬重,就說:“老人家,你家有紅紙嗎?”老人說:“現成的沒有,店鋪里能買到的。”黃巢說:“你買幾張紅紙,扎個燈籠,正月十五掛在房檐上。”
黃巢走後,老人把訊息傳給鄰居,一傳十,十傳百,不久全城窮百姓都知道了,家家買紅紙紮燈籠。
黃巢回到大營,馬上召集將士商量,到了夏曆正月十五晚上,帶著五千精兵,摸過護城河,按老人所指的路悄悄入城,一聲號炮,內外夾攻,很快攻破城門,起義軍進城了!
這時,窮人家門口都掛起了紅燈,全城燈火通明。凡是掛河讜紅的的大門,起義軍一律不入;不掛紅燈的,起義軍衝進去抓贓官老財,只一宿就把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殺光了。第二天,黃巢開倉分糧,還派人給那位老人送去二百兩銀子。
自那以後,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起了紅燈。這個習俗便流傳下來
◆端午“插艾草”的來歷
端午節本是紀念屈原的節日。至唐黃巾起義時,黃巢義軍攻打中原地區,時值端午。當地官員於是放出風聲:“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動員民眾逃離家園,是為走黃巢。實際是使義軍無法與民眾接觸,以制義軍不斷擴大之勢。
中原地區某戶人家,男人都外出了,家中只有一婦人與二個小孩,一小孩為親生,一小孩是她嫂子的遺孤。親生的小孩剛能行走,她嫂子的遺孤大她自己的小孩一歲。婦人一人帶二小孩逃難,背著她嫂子的遺孤,卻讓自己剛能行走的小孩步行,但卻落在後頭。走不多遠,遇一黃衣人,問:“嫂嫂為何不讓大小孩走路,而讓小的小孩走路?”婦人如實相告,黃衣人聽後甚為感動,道:“你危難之中行忠義之事,已破黃巢之刀,黃巢已無法取你人頭,其實你只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表示你家是忠義之家,黃巢便無奈你何。”言罷竟忽不見。婦人認為是仙人指點,於是回家依言而作,並沿途叫逃難之人插艾草可破黃巢之刀云云。因此婦人平時善良,多行善事,諸多民眾都相信,依言在家門口插上艾草不用“走黃巢”,在家中過端午節。
果然,義軍過境,見家中插艾草的人家,無人打擾,隨軍的醫生還為民眾看病,問疾苦。一時婦人遇仙人指點之事在各地傳開,平民之家,不再“走黃巢”,紛紛插艾草過端午,並效婦人行忠義之事。
其實,黃衣人是黃巢義軍的前鋒謀士,武藝高強。義軍所到之處,都是無人村,義軍無人支援,成了孤軍。謀士知有蹊蹺,化成便衣,獨自尋找原因,遇是了婦人。忽然不見,只是縱身跳上大樹隱藏起來了。謀士小施一計,不僅破了官府的:“黃巢隔山搖刀,人頭落地!”謠言,為義軍獲得民眾支持,又使民眾積德行善成風,世人於是將此傳統繼承下來,成為今天端午節“插艾草”的風俗。
陸河人為客家人,多為中原遷移到陸河。是以大都保持了“走黃巢”“插艾草”的習俗。
黃巢死後,唐軍殘忍屠殺了他全家